教育重点:
、沈雄悲壮、博大深遠境地
诗人的爱国心
教学课程步骤: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 这首诗是诗人登岳阳楼眺望故乡,触景生情的作品。 五十七岁的时候,离生命的结束只有两年了。 曾患肺病和风痹症,左臂枯黄,右耳耳聋,靠吃药维持生命。
二、詩歌観賞
虚实交错,对照今昔,拓展了时空领域。 人们最早听到洞庭湖的评价,到了大年初一,想看名湖的愿望才得以实现,表面上有登上岳阳楼的喜悦,其实这是早年的抱负从未实现的表现。 为了“今上”而储蓄《旧闻》,在根源上营造了描绘洞庭湖的氛围。
颍联是洞庭广阔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浪比天,辽阔无边,真的不知道在这古老的怀抱里吞噬什么云的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景色如此宏伟,玩得不亦乐乎。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目睹了国家动荡、无法自己向国家报告的悲伤。 上下文之间留有空白,使人联想。 “闻洞庭水”的“古”,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这在空间上正好可以拍成“关山北”。 “依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四、意味文
早就听说过著名的海内洞庭湖,今天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湖辽阔如隔吴楚东南,天地似湖面日夜荡漾。
漂泊江湖,背井离乡,一字不倚,老弱病残,在此一叶孤舟度日。
关山以北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隔着窗户含泪交流国家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佳句
刘长卿:“层层浪打精神,里面没有太阳”
僧可明:“水含天影,山拔地形高”
许文化:“环顾四周,里面突然有山”
孟浩然:“蒸云梦泽,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名联:
一楼是什么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二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 儒家? 官员先生? 仙耶? 不看古人,我恍然鼻涕!
各位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长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岳州城东道岩疆:蓄者、流者、帕者、镇者,问这里面有真意,谁能理解?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知道一些; 很久以前,听到现在,杜少陵能和诗说话。
洞庭西下八百里; 从淮海来一楼。
四方山在眼前; 万家放心。
如果打不开眼前的乾坤,为什么要爬地板喝酒; 咽下心中的梦才能向神仙吟诗
《登岳阳楼》詩鑑賞
登岳阳楼 杜甫昔日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栄馬関山北、軒鼻水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广阔宏伟。
诗台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日夜夜浮》,宛若广袤无边的洞庭湖,将吴楚分隔开来,日月星辰整个漂浮在湖中。 只用十个字,就格外真切地勾勒出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无际的巨大图景。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登岳阳楼》教育反省
在《登岳阳楼》入学时,将这首诗与之前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作品《望岳》进行对比学习,请同学从写景、写景、创作背景、表达的感情四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对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于是,《望岳》是“齐鲁”,《登岳阳楼》是“吴楚”,都是在接近“卫星图”的高度俯视,运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大全景”的描写,表现出宏大的气势。 这是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证实学生能理解这种写法。
二来,这两首诗一前一后,在创作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创作《望岳》之时可谓是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因此抒发的是凌云之志。而在创作《登岳阳楼》之时,杜甫已是“老病”之身,尤其在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之后,更是悲从中来。因此,同为登高,同为写宏大的全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抒发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这两首是杜甫登高的诗,合着读,可以从中得到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