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启示:为什么分手的人坚持要求对方给出解释
《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菩提祖师有一段经典对话:
你不需要吗?需要吗?
这看似是一个死循环,却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分手需要明确的理由。
一个很痛苦的现象:
我身边经常会遇到一些恋人。分手后,我总是纠结的问对方,你到底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我们到底怎么了?
结果得不到答案,就一直执迷不悟。有些人很执着,一定要问清楚。有些人在多年后的午夜梦回。每次想到这段潦草的感情,他们都会感到不安。他们总觉得这段感情不够完整,有漏洞。
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学造成的,专业上叫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形心理学。
我们的认知是对事物做出完整的解释。如果东西被碎片打碎,我们无法接受;如果我们被碎片打碎,我们自己也不会接受。所以我们会尽量把事情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线索,我们不理解,我们会在脑海中想象。在想象中,我们会拼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当我们把事情说清楚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很轻松。(个人理解:相当于脑补)
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可能在看一个东西或者一个人讲一个故事,讲到一半,你很想知道故事的后半部分。
因为我们倾向于用完整的视野去解读事物。
2
再比如,有些人突然做了一些冒犯和伤害你的事情,你会想:为什么会这样?
你会发现很多细节,然后把事情放在一起,然后努力找出答案,因为我们希望事情是一个完整的画面。
所以当你爱上一个人,无缘无故分手的时候,你很想要一个解释,因为你希望事情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个结尾意味着它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我们每个人都想变得完整。如果我们的心支离破碎,就会有很大的冲突。所以,无论是自我意识还是社会意识,我们都习惯于给它一个完整的解释,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
比如苹果logo,那么一个大公司设置了这样的logo,普通人可能看不懂,所以用一个苹果做logo是很傻的。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少了一张嘴!
当它少了一个口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苹果不完美不完整,顾客的注意力会被吸引,你会关注它,你会立刻特别关注它,你会牢牢记住被咬过的苹果,然后这个logo形象就成功了。
它不是要你记住它的公司,它是要你记住它的符号。这个符号怎么能被牢牢记住,就在于缺了一张嘴,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事物是完整的。
这些其实是用格式塔心理学做的一个广告设计。
很多广告的设计都有心理因素,设计师会研究什么样的设计更吸引人。
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习惯了把事情从头到尾做一遍,听别人说什么,想从头听到尾。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属于格式塔心理学。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会有一个问题:我们未完成的情结。
如果心里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你会觉得很难受,你会去解决。如果你真的想表达对一个人的感情,比如你的父亲突然去世,你没有表达你的哀悼,你真的想表达,直到有一天你表达完了,这件事就过去了。
父亲已经去世,也就是通过心理治疗,悼念仪式等。当你通过仪式表达完了,你就把这种未完成的情结表达完了。
未完成情结是指我们心中缺少了一些东西,有些东西并不完美。我们需要完善和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都是来自格式塔心理学疗法,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或者说完形心理学,以及他们对人性的理解。
所以,在恋爱中:
如果你想和别人分手,你也要尊重这段感情,给对方一个好的分手理由,这样这段感情才能完成,才能埋葬。这是彼此最后的善意。
如果你被分手了,如果可以,试着找出分手的原因,让自己摆脱一个烦恼。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原因,你就是在看着它在一段没有尽头的感情中结束。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纠结分手的原因,这只是我的心理因素。往事随风而去,昨日的太阳才是你该放下的黄昏,明日的太阳才是你要追求的日出!
心理学研究证明,分手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从崩溃中爬起来。分手后,人的心理往往很脆弱。对于很多人来说,分手的耻辱会一直萦绕在心头,会让人想要伤害自己,心里会充满怨恨和遗憾。分手后的愤怒是最容易伤害自己的,而这种愤怒不仅包括对别人的愤怒,也包括对自己的愤怒。
第二步,继续前进。即使感情世界经历了惊涛骇浪,只要天还没塌下来,日子还得过下去。人要学会接受这一切,慢慢找到自己的真心,重新站起来。
虽然现实是残酷的,自我是破碎的,但要知道这一时期是极其关键的,因为这是人生的脆弱期,也是重建对感情的认识和自我重建的最佳时期。
第三步,找到真正的真相。这一步的真正价值在于自省。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源泉。分手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契机。只有仔细审视这种失去的关系,才能达到重塑自我的目的。
第四步:看清自己,重建自己。分手后的痛苦有时候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但有些会在心里久久挥之不去。我们要做的是看清自己,这一步是重塑自己最关键的一步。
分手几乎是漫漫恋爱路中的必经之旅;但是,分手也是需要艺术的,从分手的那一刻,到勇敢地投入另一段新的感情,是人生中不可替代的经历。好聚好散是缘分,好聚好散是学习。当关系结束,如何提炼说再见的勇气,放下痛苦的过去,停止将蜡烛烧成灰烬,眼泪开始变干。
当然,除了家庭背景,经常听到的诸如性格差异,金钱使用观念的差异,甚至已婚人士抚养下一代的方式等等。,都很有可能导致关系破裂。当然,在你努力去爱之前,你必须仔细阅读。意见不合,尽早,长痛不如短痛是你恋爱男女时必须谨记的座右铭。
当然,被分手的那一方总会觉得不甘心,但挣扎只会让对方更加嫌弃你,很难达到相聚又离别的境界。这种不甘心的情绪甚至可能会变成报复的手段,试图用强硬的方式挽留对方;但是要记住,爱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耗尽了曾经拥有的美好。不如放开你的手,让回忆只剩下美好。分手心理:每一次失去都是自我认知的觉醒
| 2241
凌晨4点,被手机震动吵醒。是我的朋友小a,电话一接通就听到抽泣声,她的第n次恋爱以失败告终...亲密是生活中的主要话题之一,所以亲密很重要。
分手的原因有千万种,父母反对,恋人家暴,吵架出轨等等。在分手面前,事情有对错,有时候连理由都说不出来。
在一起的时候需要两个人都同意,分手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同意。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觉得分手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我朋友小a,这是她分手后第n次来找我哭了。虽然每次原因都不一样,但核心思想只有一个,我是个不幸的人,得不到幸福。
为了开导她,我特意找了一本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分手心理学》。作者曹是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生。
该书从走出痛苦、应对生活、寻求真相、看清自我、重建关系这五个必经阶段,引导我们走出痛苦,理性治愈自己。书中指出,经验本身并不能使人获得经验和成长,但对经验的思考和理解是最有用的。亲密关系中的波折,是我们看清自己,重建自己的机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
我们选择和一个人在一起,是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对方的回应、陪伴和爱。爱和被爱是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需求。
而当你有一天选择分手,也是因为这段感情中有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阻碍了自己需求的满足,比如安宁和自由。只有离开,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书中指出,满足需求有四个步骤:
产生需求、表达需求、识别需求和响应需求
一方产生并表达需求。
产生需求:有些情感需求不容易被注意到。比如你给对方打电话,对方不接,然后你一直打,这种行为会让对方有点烦。
其实表层的需要是希望对方能接电话,深层的需要是消除内心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可能你并没有察觉到。自我意识很重要,意识到感情背后的表层需求和深层次需求。
表达需求对中国的大多数家庭来说,表达需求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前几天在七霸说有过一次讨论,至今记忆犹新。中国的家庭就是这么扭曲,总是拒绝当面表达,在背后默默贡献,甚至放。
一种情况,你没有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藏在心里,却期望对方猜出来。认识自己都不容易,更别说把自己藏起来让我发现了。难度指数五星。
另一种情况,间接表达,通过各种暗示,旁敲侧击,就是不会直接说。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但是鹅期待对方能说出到底是什么花。
第三种情况是不提感受,不管满意不满意,也不说开心不开心,零反馈。对方也是不知所措,下次做错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没有评判的标准。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表达的过程中,表达的是需求而不是要求。
识别和响应需求表达需求是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它极大地影响了识别和响应需求。如果采用了好的表达方式,识别和响应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但是,在识别和响应方面也会有问题:
第一,忽视和回避,忽视对方的需求,或者直接否定对方的需求。
二是误判,即误解对方的需求,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决定TA想要对方什么。
第三,评价性的认同和回应,这是没有深入思考需求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情绪冲突的方式。
满足需求是关系的根本,需求是在产生、表达、认同、回应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的。表达需求是最关键的,而回应需求是最容易出错的。
美国心理学家E.T .希金斯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然自我。
现实中,这三个自我往往存在差异,不同的状态体现在不同的差异上,进而诱发相应的情绪。自我差异理论解释了自我与情绪的关系。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说明一个人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产生压抑的情绪,比如抑郁、失望、沮丧。
真实自我与自我的差异表明一个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或义务,这种心态会导致焦虑。
当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与理想严重不符的时候,当我们坚信应该拥有的时候,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我们把理想当成应该的时候,分手就成了崩溃的理由。
什么是心理韧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八个字:永远成长,不怕伤害。
一直在成长,意味着对自我的感知和认知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当你有意识地反思自己,感知到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底层的需求,你的自我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不怕伤害就是控制力和韧性。当你遭受外界打击或自我怀疑时,你仍然有信念和方法去应对。你的信仰给了你相信自己的力量,不会被外界的攻击击垮,也不会因为自我怀疑而产生内耗,同时你也愿意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韧性是心理重建的基础。当我们无法预见可能的伤害时,心理韧性帮助我们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抵御风雨,在阳光下成长。
产生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问题。作为情感动物,我们终究无法回避亲密度的问题。《分手心理学》这本书从理性的角度,传达了遭受感情破裂后自我觉醒、自我重建的过程。
自我成长是一生的话题。经历本身并不能让人获得经历和成长。对经验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正确认识自己,理性对待自己。不要让别人来定义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定义自己。
每一次的失落,都是自我觉醒的最好机会。想要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首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我是林宇。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关注@情感力量研究会,一起探索情感背后的意义!
▼▼▼
初恋复杂心理在线阅读原文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初恋
我们常说的初恋,也就是人类爱情萌芽的最初部分,当男生和女生第一次走到一起,坠入爱河的时候,叫做初恋。初中或高中是青春时期人们恋爱的初始阶段。从人的成长来看,初恋就像人生中第一朵盛开的花,像初生的朝阳一样美丽。一个健康的人,对少年时期的初恋都有过美好的回忆。
关于初恋,一个男生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初恋是在初中三年级。虽然最后没有和初恋对象在一起,但还是感谢了那个女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们在同一个班。她漂亮可爱,是我们班的班长。许多男孩喜欢她。我们在一起两年,只牵过一次手。真的很成功。很遗憾我们没有在一起,但我还是很感激她带给我的美好初恋。
从心理学上讲,初恋的发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恋爱意识阶段。心理学家认为,此时人类对异性的爱是悄悄发生的,是无声的爱,所以此时也叫单恋。尤其是学生时期,人们喜欢观察异性同学,也愿意和异性同学接触。但是,因为害羞,人们总是对异性避之不及,所以很多人把对异性的爱深埋在心底。他们不会轻易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会向对方透露自己的真实感受,直到毕业。这种单恋的感觉是甜蜜的,也是悲伤的。
心理学家认为,初恋的第二阶段是从恋爱意识到初恋行为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双方都愿意或默许发展更密切的关系。如果说第一阶段有单恋的味道,那么第二阶段就是互爱阶段。这个阶段的男女第一次尝试爱情的甜蜜。
中国一项调查显示,1400名中学生中,有交往的有104人,男生36人,女生68人。在中国,恋爱期的种子基本在十四五岁,恰好是初二初三。一项对11所学校的调查显示,中学初恋高峰在初二初三和高三。初三高峰期比初三更猛,蔓延更快。调查数据显示,一年级中,初恋情人占4.43%,二年级占8.19%,三年级占12.99%,一年级占27.26%,二年级占13.38%,三年级占36.23%。数据显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恋的次数也在增加。
初恋是建立在异性自然吸引基础上的最真挚的感情。初恋不含任何杂念。这种爱是无意识的,却是最真诚的。初恋不考虑各种社会因素,是两性间最自然的爱。很多中学生对异性的初恋是比较无知的,是被对异性的好奇心驱使的。
心理学家发现,男女生的初恋是爱情的萌生,而不是性本身,初恋往往是心理的、单方面的、情绪化的。这种心理上的爱情往往充满了幻想,不真实,脆弱。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初恋就像一场有趣的游戏,给人留下的是亲切甜蜜的回忆,往往给人一种甜蜜的悲伤。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情不仅仅是对异性的肉体追求,更是人类在精神上最大程度接近的需要。可以说,男女生的初恋都是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正如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说,道德纯洁的少男少女的初恋,永远是一个崇高的目标。
初恋总是随着身心发展而发展,他永远不会离开身心发展的阶段。然而现实中,初恋总是与早恋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这种早恋倾向尤为突出。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对此,心理专家建议,学生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对男女生的初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求友是男女生共同的心理特征,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合情合理的现象。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对男生女生有一点触碰,就说他们在交往,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交流。
许多专家认为,初恋是成熟的标志。心理学家认为,在12到14岁的时候,学生开始步入成年
强烈推荐:百度阅读APP,免费阅读神器!
1/2
青春期,也就是学生的性成熟阶段。第二性征的出现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求友谊和接近异性的欲望正在萌芽和发展,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只有家长和老师对此有了正常的认识,才能教育好孩子。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理解孩子中学时期的初恋意识和行为,不要出言不逊。同时也要为学生保守心中的秘密。一般来说,很多学生的初恋不是怕老师知道,而是怕父母知道。所以为了教育效果,不适合传播。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研究和了解学生。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学生的初恋意识一旦产生,总会在心理上有所体现。心理学家发现,男生突然喜欢整洁,注重自己的外表。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好,女生喜欢打扮。他们交流频繁,对群体和同性朋友趋于冷漠;他们愿意亲近异性,有点害羞,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会变得沉稳,豁达的人会变得古怪。
总之,家长和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初恋的教育不是限制同学之间联系的教育,相反,应该鼓励学生多交流,因为追求交流和初恋是男女生心理发展所必需的。
对于初恋,学生应该用理智来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