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讲了什么道理
人要量力而行,先思考后行动。夸父有勇气,有毅力,但却因缺乏必要的水源储备,终于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
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扩展资料:故事来源
1、《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相传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着手杖去追赶太阳,他翻过许多座山,渡过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赶上太阳。他还是不死心,一直坚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边时,他因劳累过度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夸父逐日
1067爱情暗示什么意思1067爱情暗示什么意思?
1067,就是依然怜惜。分手后一方发这组数字,表示他还放不下你,依然爱你,想复合。
随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湖北省,简称“鄂”,又称“千湖之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省会是武汉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宜昌市、襄阳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全省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于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故里、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
提起湖北的历史名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惟楚有才”这个典故。湖北位于祖国中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素有重教兴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在钟灵毓秀的荆山楚水之间,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司马光砸缸酒瓶是什么酒
公元1054年暮春,北宋都城汴京,三司衙门的牡丹花开得正好。三司衙门最高长官,时任三司使的包拯,邀请他最看重的两位下属喝酒赏花。
一位下属,时年36岁,衣着朴素整洁,态度恭谨;另一位下属,时年35岁,衣服满是污渍,头发油油的,沉默寡言。
赏花过半,包拯开始举杯劝酒。衣着整洁的下属虽然平时不怎么喝酒,但碍于领导面子,也喝了几杯。另一位下属平时便滴酒不沾,尽管领导殷勤劝酒,依然不为所动,直到酒席结束,都没喝一口。
本应言笑晏晏的赏花宴,因为这位下属的执拗,让包拯很下不来台,场面一度尴尬,最终不欢而散。
这位不喝酒的下属便是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而另一位看起来更会“来事”的下属则是家喻户晓的“砸缸神童”司马光,也就是本文主角。
十六年后,一场轰动朝野的变法拉开帷幕,两人在这场酒宴中的不同态度与表现,为变法中的针锋相对埋下了伏笔。
宋仁宗嘉祐年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才辈出。在汴京,同朝为官、均以古文闻名的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韩维,志趣相投,常结伴游玩,诗文唱和,被称为“嘉祐四友”。其中,司马光与王安石尤为亲厚。
(来源:摄图网)
当时的北宋,虽然表面看起来繁荣富裕,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防弊之政逐渐矫枉过正,冗官、冗兵、冗费问题逐渐显现。对内,官员、士兵人数不断增多,朝廷开支巨大,财政日益枯竭;对外,辽、西夏政权在边境虎视眈眈,军队战斗力不足,败仗连连。如果将北宋王朝比作一口“缸”,这口缸已满是裂纹。
“尽快补好这口缸”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司马光在担任谏官期间便向宋仁宗提出了系列改革建议。
在司马光看来,国家制度没有问题,主要是用人不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择人,不在立法”,他建议“节流”,节约开支和藏富于民。虽然他年幼时砸过一口缸,成年后,却立志要把另外一口“缸”补好。
王安石也主张改革,但他认为,“开源”才是解决财政危机的关键,朝廷要学会理财,要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实现“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的主张更为激烈——直接将原有的“缸”砸了,再造一个。
然而,宋仁宗、宋英宗均未来得及改革便撒手西去。待到1067年,宋仁宗的孙子宋神宗即位时,朝廷已然账上没钱了,“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此时,宋神宗刚刚20岁,血气方刚,立志振兴祖业。他与多位大臣沟通后,与王安石的看法不谋而合,决定推行变法。
司马光虽然支持改革,但并不赞同好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他认为,经济总量是固定的,朝廷一旦理财,就意味着要与民争利。而在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等问题,百姓很可能被盘剥更甚。
为了劝说王安石放弃变法,他接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他认为王安石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贤臣,但过于自负执拗,变法如此激进,将造成“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几大弊端。
两人针对变法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变法措施陆续出台。变法反对派代表司马光,在朝廷备受排挤。
公元1070年,52岁的司马光自请出京。
作为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司马光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如果现行政策与自己的坚守背道而驰,他宁可放弃高官厚禄,宁可退隐。
(来源:摄图网)
司马光与王安石均是坦荡君子,尽管政见不同,对待变法主张不同,但始终是为了国家更强盛。多年风云激荡沉浮,两人始终对对方持有公正客观的评价。
王安石退休后,一日与友人谈及过往种种,忽发感慨,“司马十二,君子人也。”这司马十二便是司马光。
公元1070年-1084年,是司马光失意的十五年。此时,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司马光选择退居洛阳。
古人向来奉行“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尽管司马光离开政治中心,但他选择以献身学术的方式践行使命,为后来人“补缸”提供方法论。
在洛阳,司马光将20亩田地修建为住所兼书局,命名为“独乐园”,这里环境清幽,屋舍质朴却不失典雅。在这安静的洛阳一隅,承载着司马光的学术才华,一部光照千古的史书巨著《资治通鉴》正在孕育。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初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末年(公元959年),驰骋1362年。为完成这部巨著,司马光化身“工作狂”,伏案十五载,笔耕不辍,制定了严格的写作规划:每天要写一丈长的手卷,如果当天有事完不成,第二天一定补上。
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写作,司马光牺牲了自己的睡眠。他将枕头设计成圆木形状,睡觉时只要翻身,头便会从枕头上滑落,然后清醒起来接着写。
夏天天气炎热,司马光在书局办公室挖个坑,修成地下室,这里冬暖夏凉,大家钻入地下室继续工作。
这是一份艰难辛苦的工作,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与挑战,司马光自称“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书稿尚未完成,他的助手刘恕便因劳累过度去世了。
公元1084年,《资治通鉴》书成,加上之前在汴京编纂的4年,共历时19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将一千三百余年的史实,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取材之广泛、史料之丰富,均超越前代史书,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此时,司马光已66岁,这部书几乎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双鬓斑白、牙齿脱落大半。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凭借这部书,司马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历史学家之一,另一位便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留下了“史界两司马”的佳话。
在洛阳,由于司马光声望卓著,独乐园吸引来了众多文人雅士。独乐园建成时,苏轼苏辙兄弟专门前来,作长诗《司马君实独乐园》《司马君实端明独乐园》祝贺。当地名流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富弼也常来独乐园饮酒赋诗,俨然成为小型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