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剧的作品内容是事件性的,信息传播的媒介是话语性的,因此年代剧是一门历史叙事艺术。如何处理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成为年代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涉及我国历史故事的影视剧集中,处理历史事实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戏言和正说两种。 像《戏说乾隆》、《还珠格格》那样随便编纂历史吗; 像《汉武大帝》、《雍正王朝》那样严格复原史实吗?
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挪用都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这时,年代剧另辟蹊径,不失时机地闯入人们的视野,创新了独特的历史事件言说方式。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历史本身并不是年代剧的主要表现对象,但作为近代、现代、现代题材电视剧类型,其涉及的历史并不久远,有详细的史实资料可考证。
《父母爱情》 全剧基本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父母一代携手共度一生的温情岁月。 开头,身着白色海军制服的江德福登场,标志着中国1955年实行军礼的叙事时间起点。
此后,随着戏剧的展开,抗美援朝、北海舰队成立、阶级斗争、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层出不穷。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把艺术美学视为诗学。
在著作《诗学》中,“诗人的作用不是说明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说明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根据概率或必然率发生的事情。
所以,写诗活动比写历史更有哲学意义,更被认真对待; 因为诗画具有普遍性,历史叙述个别的事情。 也就是说,年代剧必须在“历史”之前放置“诗”,写“诗”比复刻“历史”更重要。
写“诗”无疑离不开虚构。创作者是艺术家,不是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只是单纯地写下发生的事实,而艺术家则写下他认为最能感动的东西,为历史增添枝节。 ”
由于史书对历史的叙述总是比较简略,缺乏对事件细节和人物心理的描写,无形中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古装剧创作者在整体框架遵循史实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地进行艺术虚构,允许从事实进入虚构,“不拘小节”。
《父母爱情》年江卫民入伍的画面,是以随着电视剧的展开,20世纪80、90年代的中苏国境纷争虚化为背景的。 家里不同意江卫民入伍,因绝食明志昏厥住院,无奈父母最终同意。
临行前江卫民因偷手枪起火,引起岛内骚动。 父亲看穿了儿子的内心,把那个靶场的实射作为送别礼物带来了。 没有人探究这些事件是否真实可靠,相反,艺术文本通过这些虚构的事件增加了观赏价值。
传奇叙事,本质虚构电视剧作为一门大众艺术,能否产生良好的观赏价值,在于其生动性和故事性。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来赋予了中华文化无限的可能性。
神话传说、英雄传说等都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孕育着传说的色彩,从而创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听传说的传统。
在此基础上,年代剧继承了中国古典史诗中的“无怪乎”传统,融入娱乐性、商业性等视听元素,以“传奇”作为年代剧讲述事件最常用的方式。
其实,《传说》的本质是虚构的。
第一年代剧通过传奇人物串联历史事件。它充分借鉴《英雄传说》小说中“人生之事”的叙事手段,以人物为虚构出发点,以人物来调动事件和情节。
《父母爱情》虽然那个主要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导演和他们交织着真正的历史。
丛校长的设置是海军炮兵学校创办的标志,张桂兰的出现是山东守备区要塞建设的标志,孟天柱的出现是海军编制向陆军编制过渡的标志。
中国海军强大的历史由虚构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人物命运的变迁中依次出现。 电视剧缩短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赋予作品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年代剧通过传奇故事充盈历史事件。该方法同样可以在《英雄传说》小说中找到原型,它对应于《文生之事》。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年解释说:“光凭笔性而行,削高处和削低处都是我。” 也就是说,艺术的虚构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故事中通过事件和动作来打动人物。
在以《父母爱情》阶级斗争为纲要的时代,江家子弟与红卫兵发生“武力”冲突的传奇经历,显然来自导演的杜撰,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惩恶扬善、助正义的情节内核,为中国民众所熟知
江德华无视传统,为了爱情中途与丈夫及其亡妻安葬,拥有本科学位的江亚宁毕业后亲自回岛任教,致力于海岛建设。
现代婚姻观、丧葬观、择业观成为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冰冷的历史转折因感情而温暖。“无奇不传”的事件讲述方式使年代剧呈现大张大弛的叙事结构“因文生事”与“因人生事”的具体手法造就了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
这种虚构的传奇叙事构建了以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为母题的叙事文本,从而使年代剧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延长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从根本上说,年代剧“由真入虚”的事件叙事方式是艺术理想化话语的演绎。
它是根据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想象,运用理想化方法——,以客观存在为原型,突出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完全无视其他方面的特性,创作出令作者和观众满意的作品,即走向完美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