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检讨书2000字反省自己,少女成长教育:我以为是同意,是信任,是爱……

2023-03-27 22:05:57 家庭教育 茜茜

作者:Cora

女朋友检讨书2000字反省自己

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在《同意》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揭开了她内心最深处的伤疤,用真诚犀利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在懵懵懂懂、不知人事的年纪,被年长她36岁的知名作家G(即加布里埃尔·马茨内夫)诱奸、精神控制的往事。阅读本书的体验是煎熬的,但这个通过加工复原的个人故事,不能被单纯理解为性侵少女的案例,而应该得到更复杂、多维度的全面反思。无法面面俱到,首先从两个至关重要的角度——家庭与文学去试图了解它被冷静讲述的意义。瓦内莎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早早离异。离异不是无爱的根源,在父母还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时,伴随她入睡的,只有争吵,乃至打斗声。后来瓦内莎跟着母亲住进了低矮的阁楼,身为编辑的母亲忙于工作,鲜有时间关心女儿。父亲常年缺席,而且性格乖戾,总是最后一刻爽约相隔许久才有一次的会面。生长过程中,来自母亲的关注似乎总是有条件的,而父亲,则从未给过关怀和温暖。瓦内莎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格外早熟,她无法从和同龄人的相处中感到快乐,因此也没有多少朋友。朱利安曾是她最好的伙伴,他们也曾一起探索过身体的奥妙,以平等的方式,享受纯粹的乐趣。上中学之后,朱利安和她渐渐疏远,而先前几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艾莎也搬家到了很远的地方,瓦内莎写道,“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我感到的只有吞噬一切的孤独”。

书籍是凡妮莎唯一的避难所。 对她来说,书是“兄弟、伙伴、精神领袖、朋友”。 只有在书堆里独自度过才能让她舒服一点,在书的乐园之外,她甚至有点悲观厌世。

凡妮莎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 “习惯了消失,给我的人生留下了难以想象的空白的父亲。 对读书的强烈兴趣。 有早熟的性观念。 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想被人关注的巨大需求。 ”

在一次聚会中,瓦内莎遇见了年届五十的G。当时G在法国文坛已经享有盛名,他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声音听上去格外迷人,G对瓦内莎的关心、呵护,是在她过往人生中未曾感受过的温暖,加上对“作家”身份的盲目崇拜,瓦内莎很快沦陷了,她甚至把这种关注当作是命运的馈赠。

g是此时唯一投入十三岁孤独文学少女人生的光芒。 g的种种把戏,让抱有浪漫幻想的瓦妮莎觉得“我的存在可以成就艺术”,让她觉得自己和g这种违背世俗伦理道德的关系是崇高而伟大的。

凡妮莎最初没有注意到的是,g的性捕食者同时也是他的创作素材。 他对凡妮莎实施的精神控制是秘密而可怕的。 例如,禁止她读某本书。 因为那些书里藏着他的秘密。

在一次事故中瓦内萨发现了。 “自从我读了那些禁书,读了他对马尼拉的行为和他对恋人们的描写之后,我们每一个亲密的瞬间都像蒙上了一层黏黏的脏东西,我再也感受不到那一点爱了。 我感到自己非常堕落,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凡妮莎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同一个故事在g的人生中不断上演,存在于他们之间非比寻常,不是至高无上的原初热情。 一切都只是g为了满足他的性和文学欲望,粗暴无情地占有少女本应美丽的青春,不过是过瘾。

“那是最可怕的噩梦。 真是无法形容的残暴。 ”

所幸,瓦内莎最终醒悟,坚决离开了G。然而,这场噩梦并没有随着他们的分手而终结,G持续给她写信,指责她、恐吓她,让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她的错,试图继续施加精神伤害。在分手十多年后,他甚至通过发表作品的方式,继续折磨瓦内莎。G以瓦内莎作为原型出版了一本小说,之后又是一本日记,还有一本分手信合集、一卷黑色笔记本,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公共舆论平台呈现他们相处和分手的细节。

每一本书的发表,对凡妮莎来说,都是一场无形中震撼我心灵建设的地震,也像一把刀,插在无法愈合的伤口上,让我生活中种种积极的努力白费了。 ”

“文学能成为原谅一切的借口吗? ”

发声写作,不仅是不让过去就这样过去,试图通过揭示罪孽与自己和解,更是占据话语权,找回人生的控制权。

凡妮莎在书中说,克洛伊德罗姆在《我亲爱的姐妹们》中写的——“掌握语言就是掌握权力”。

阅读《同意》,不免让人想到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全书中最让人唏嘘的或许就是扉页上的七个字——改编自真人真事。补习班国文老师李国华,表面上是个文质彬彬的老师,背地里却是诱奸女学生的惯犯。房思琪也无法从身边的人身上得到支持、温暖和慰藉,父母在这个故事中“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小说中的房思琪只能通过说服自己这是爱,来合理化她所遭受的创伤,来释放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和压迫感,这是她的试图自救,但我们知道,这最终是失败的。不论是小说中的房思琪,还是现实中的林奕含,都没能逃出这梦魇。房思琪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林奕含在小说出版不久后自杀身亡——而且,恶魔依旧在人间。林奕含的文字所传达的绝望几乎令人窒息,通过情绪主导的叙事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复杂且极端真实的痛苦,一种不含一丝一毫希望的痛苦。书写的意义在于占据话语权、夺回主体性,即使无法改变过去,甚至对当下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那些用生命写成的文字,会一点一滴,缓慢但坚毅地,击穿冰冷铁板一般的现实。韩裔美籍作家苏珊·崔的长篇小说《信任练习》聚焦了同类题材,但表现手法与《同意》既相似又不同。小说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一所艺术院校,从演员训练的角度切入,透过多元视角,多次切换叙事人物,达到翻转读者期待的效果。作者也时不时将表演艺术的概念融入叙事,通过讲述一个让读者后知后觉后怕的隐秘性侵故事,深入讨论成长时期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问读者: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可以信任的?什么是真实?真实的意义是什么?故事主角是懵懵懂懂的青春期女孩,那些她们所信任的年长男性以“练习、建立信任”为旗号进行着对她们的性捕猎。然而,关于青春的记忆总有些模糊,似乎记得,但又无法抵达准确。记忆和真实之间总是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恶魔的身影漂浮,危险的信号难以捕捉,记忆的碎片,拼凑出一段亦真亦幻的创伤经历。《成长教育》电影海报电影《成长教育》改编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61年,16岁的少女珍妮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总是重复着单调的生活,父亲古板保守,母亲唯唯诺诺,生活中的唯一目标是考上牛津,珍妮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上大学离家之后。这种乏味而安稳的生活在一个雨天发生了变化,她遇到了看起来温文尔雅的成熟男人大卫。大卫手握着打开精彩成人世界的钥匙,带她去听古典音乐会、出入高档餐厅甚至拍卖行、游览她梦寐以求的巴黎,让她误以为通过这份感情她就可以轻易得到自己梦寐已久的一切。珍妮为此放弃了升学考试,却在那之后,发现大卫早已娶妻生子的事实。与大卫妻子莎莉的短暂对话,更揭露了大卫是个专挑不谙世事的少女下手的惯犯。故事终结于珍妮的醒悟,她在延迟一年后,考上了牛津,和大卫的那段关系似乎已成为她人生中翻过去的篇章,她可以像从没去过巴黎一样期待巴黎,像没有被过去捆绑、囚禁那样期待未来。——虽然读过上面几本书之后,我们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创伤,早已成为她们生命里的一部分。而借由痛苦地对痛苦的书写,她们试图消化的过去也成了读者如芒在背的“成长教育”。(Cora)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