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月25日電题:“共富茶”香,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情缘——浙江安吉黄杜村与西部山乡的共富之路
新华社记者初春,浙江安吉。 茶园吐出新生,竹笋土崩瓦解,又孕育希望的春天如约而至。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们的做法,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经过5年的努力,浙江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已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生根发芽,陆续进入丰产期。 从安吉黄杜村出发,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这些茶苗在更多的山村里续写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缘起:“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应该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下雨天,走在黄杜村万亩茶园的绿道上。 层层叠叠的茶山连绵起伏,石碑上刻着“一片叶富一方”的字样,印证了茶致富的奋斗故事。
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万亩茶园旁,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片叶子丰富了一方人民”(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望着新芽生长的茶园,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思绪万千。 上世纪80年代的黄杜村,曾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村里全是黄泥路,5个自然村中有3个不通电。
61岁的村民钟玉英是村里第一个种茶人的。 1995年,茶叶科研单位在安吉大溪某高山发现野生白茶,利用扦插技术成功实现“下山”。 调查显示,溪龙乡土质、气候、积温、海拔等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
“一开始大家积极性都不高,政府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让他们买茶苗种,并邀请专家到田里指导,提高茶叶质量。 ”钟玉英告诉记者。
渐渐地,由党员、干部带头,村里种辣椒、板栗、毛竹、菊花等的农户,都开始种茶叶了。 从最初的采茶摸索,到如今500多亩白茶山,钟玉英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带动了村里其他农户。 分享栽培经验,上门技术指导,她一点也不含糊,总是诚心诚意地互相教导。
一片“金叶子”,奠定了黄杜村发展道路的——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起了乡村别墅,家家开小轿车,黄杜村也成了“中国白茶第一村”。 盛阿伟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应该有能力帮助别人。 ”。
这是2月21日拍摄的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万亩茶园。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对于捐赠茶苗,村民们也曾犹豫过。 “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在其他地方种植太多了,我们自己的茶叶卖不出去吗? ”。 为了统一思想,村里召开了党员动员会,说:“茶叶增加了也不怕。 安吉白茶的品质,一起打造品牌,未来市场将越来越大。 ”在座的许多党员说。
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不忘党恩。 2018年,黄杜村提出捐赠1500万棵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随后,安吉陆续派出考察组赴贵州、四川、湖南等地进行选址、栽培、采摘、销售指导。
“茶苗不是靠捐赠完成的,而是长期的产业扶贫行动。 帮助他们不仅要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来时的路,而且要有为当地勇敢地战斗的企业家精神。 ”盛阿伟说。
山回应大海,轻轻地帮助感情。 5年来,黄杜村共捐赠“白叶1号”茶苗2885万株,茶叶陆续进入丰收期。 感谢茶苗厚谊,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中寨镇,当地特意将一条路命名为“安吉路”。
村民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给茶苗施肥(2019年7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接力:“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
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山歌淳朴感恩。
屯上村平均海拔1600米,山高陡,寒冷干燥,不适宜作物生长,过去到处是荒山荒坡。
“我从没想过这座山能种什么。 ”67岁的屯上村磨寨河组老党员罗少伦说。 2018年10月,一辆满载“白叶一号”茶苗的冷链车抵达普安县,在芋头镇、白沙乡建设了2000亩“白叶一号”种植基地。
于是,罗少伦把家里十几亩地流转给茶园,自己和老伴有时间来茶园除草、施肥、采茶,工资按天计算,2022年的务工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为78000元。
“荒山变成茶山,山地变成景区,我们手里有点钱,什么都不需要对儿子伸手。 ”罗少伦说:“‘白叶一号’适合在我们这里种植,有助于致富。”
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管护茶树(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白叶一号”茶苗在普安生根以来,安吉县黄杜村每年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指导。 2022年3月,普安县2000亩“白叶一号”感恩茶园正式实现开园采摘,采摘鲜叶3.2万斤,加工干茶4吨,产值300余万元。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介绍,普安县构建了“3655”利益分配机制。 即企业占30%,利润大户占60%,合作社占5%,土地流转户占5%。 2022年,“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动员农民工2万余人,发放农民工工资245万元。
村民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给茶苗施肥(2019年7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据了解,普安县以获赠2000亩白茶苗为契机,动员群众自发种植,“白叶1号”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普安县还以“白叶1号”感恩茶园种植管护技术标准为示范,带动全县茶园高标准建设,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8.3万亩,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17亿元。在四川省青川县,一批批“白叶1号”茶苗已经扎根在关庄镇固井村、沙洲镇青坪村和乔庄镇柳河村,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在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茶苗吐青了,大山变绿了,不少游客也接踵而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开民宿、卖特产,翁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目前,茶苗捐赠的3省5县累计推广“白叶一号”茶园种植3万多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携手:扶上马再送一程
捐赠的茶苗跨越8个纬度、海拔差1800米,这么多分散茶园,如何抓住质量和销售?
参加评选时,浙江茶叶集团确定了各捐赠村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贫困户获得了租金、工资、股金等稳定收入。
浙江省白茶“产业大脑”显示了黄杜村在贵州、湖南、四川等3省5县的茶苗分布情况(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茶苗从“生根”到“生金”。 为了提前落实采摘和加工的质量要求,浙江省还派出了多位专家,到各加工厂进行指导,为进入白茶盛产期做准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与安吉溪龙乡党委结对共建,在科研实力、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上有保障。 当茶树出现“头痛脑热”、冻害、干旱时,研究所专家可随时举行远程会议。
“茶苗捐到哪里,来自浙江的茶叶加工、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就跟进到哪里,解决捐赠茶农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扶贫苗’变成‘财富之叶’。 ”安吉县白茶办常务副主任朱毅介绍说。
新的一年,“共富茶”举措将进一步升级。 安吉出台相关机制,未来三年每年拿出500万元对捐赠地12个村的白茶种植管理进行考核奖励,将当季春茶按安吉白茶标准加工批量收购销售,帮助茶农增收。
茶树长大了,有了发展的构想。 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以前没有产业,但“白叶一号”建成后,开始吃旅游饭。 去年全村接待游客四千多人,老百姓种的菜、养的鸡鸭、种的腊肉成了香饽饽,不少人把自家的农户变成了民宿。
游客在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万亩茶园旁的咖啡馆留影(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西部的特产也冲进了东部农民的家。 安吉县建设了“一叶牵手”联合销售超市,在余村、黄杜村等地设有店面,帮助销售普安红茶、青川木耳等各联盟村的土特产,深受消费者欢迎。
“通过帮扶,黄杜村也收获颇丰。党员群众提升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产业知名度更高,茶旅融合逐渐兴旺。西部地区群众首创的共富新模式,对我们启发很大。”盛阿伟介绍,除了茶叶帮扶,黄杜村还与受捐村开展支部结对、党建联建,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互助机制。在新时代的旅途中,“共茶”的故事正在续写……((记者王俊禄、许舜达、李惊亚、郑梦雨) )。
海报设计: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