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城市只有几个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大企业办社会,导致城市服务业无法细分,当地市场意识落后。 父母热衷于强迫孩子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从进入的第一天就可以看到退休的日子。
第三,由于人均财富占有量低,教育相对不发达,消费数据也低,基本上很多人都是啃玉米穿花哨的衣服。
除此之外,还包括我对当地城市未来发展的期待。 我在各地看到的消费能力低、市场弹性低的地方,来源于我在各地的当地感受,是有弹性的。
我只列上我验证后有说服力的指标,其他指标就不罗列了,这些指标或者容易掺水,或者无法反映城市未来预期,我认为说服力不强。另外,地级以下的城市就不写了,除添堵之外没有其他好处。此次选择的这些城市有可能一度发展比较快,受制于文化、制度以及当地的产业,现在却露出后劲不足的疲惫之态。温州在哪些方面被这位“财经侠女”视为失项,成为她眼中最没有前途的十大中国城市之一呢? 看看她的评论吧:
叶檀: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终)(摘选)
http://www.Sina.com/http://www.Sina.com /
什么,温州,有没有搞错? 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之一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温州人的足迹遍布全球,炒面有温州的帮手,现在炒面也有温州的帮手。 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也是中国最具金融意识的群体。 说温州前景黯淡,错了吧。
没错。 温州人有前途,温州不一定有前途。
温州有特色,从来的特色是其发展的源头,但现在束缚了温州的发展。
首先,温州城市缺乏规划,基建不太好,以前这一景象受人称道,小政府才能发展起大市场。当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起码说明此处缺乏规划发展的自组织能力,或者说,这帮先富起来的人没有得到制度的支撑,可以向着规划健康发展过度。现在,温州资金无论炒房还是炒股,以凶猛的赚快钱为主,这说明温州人存在恐惧心理,以规避未来的不可测的风险。这样的恐慌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温州人圈子相对封闭,以前做为信用圈互相支撑的基础受到称道,现在我们知道,一旦发生大型经济周期转变,老乡的信用担保体系会从如履平地变成火烧连营,一场大火就能烧掉担保体系。温州金融创新曾经那么受重视,但到现在为止,温州的金融创新并没有取得重要成果。这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当地文化基础的因素。无论是婚姻还是其他,温州人形成了一个不通风的圈子,就像潮汕商人。 市场经济刚开始时,这种做法可以形成合力,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深圳、北京这样的移民城市才能形成最优秀的人才合力,但在温州当地很难。 温州不是开放的移民城市。
温州的一些人在国外可以成为龙凤。 我认识一个优秀的温州企业家,即使去当地,也因为池水太浅,发展不了多少。 他们大规模移居地方,大多移居纽约、巴黎。
第三,温州人有钱,地球人都知道。但从本外币存款来看,2015年温州人均10.51万元,远不如绍兴和宁波,跟唐山这些城市差不了多远,宁波人均本外币存款20.67万元,绍兴13.99万元,金华12.63万元——问题来了,温州的资金流向了哪儿?为什么不能沉淀在当地?为什么富裕之后,还在笑傲邻居这些面子工程上涂抹?从教育来看,温州有8所大学,只有宁波的一半,而嘉兴也有10所大学。 另一个问题是,温州的资金为什么不能在30年里积累足够的教育资源,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
温州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它在传统文化中放松了管制,展示了城市所能达到的市场化发展前景。 同时,在市民文化、规制文化没有支撑,相对封闭的经济圈中,资金如何运作,人何去何从。
温州希望温商回归,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不鲜明的经济特性,温商的回归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