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形同虚设的婚姻全文在线阅读,中国人的故事|常书鸿:敦煌就是我的信仰

2023-03-24 17:08:26 婚恋情感 茜茜

“我在这里。 ”半夜,年轻的常书鸿和妻子说。

我那形同虚设的婚姻全文在线阅读

是什么? 妻子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他。 此时的常书鸿,已经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油画家,如果继续留在法国,前途无可限量。 然后回到多灾多难的中国,特别是在这片广袤的沙漠和土屋里久留,生活天壤之别!

但是,常书鸿已经做出了决定。 即使失去了一切,也必须留下。

“惭愧忏悔!我作为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

自1927年奔赴法国学习油画,常书鸿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影响。凭借天赋和努力,他获得了当时学院派最权威的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油画作品也被巴黎现代艺术馆收藏,可谓当时的“中国油画家第一人”。许多人都说:“常书鸿若能一直在巴黎画下去,一定会成为世界级艺术家。”

但是,他总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1935年,在塞纳河畔的旧书店偶然发现敦煌图录。 本图录摄于1907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中国甘肃敦煌石窟,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对常书鸿的冲击很大——

“奇迹,这真的是奇迹!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上的人,如今真是惭愧,不知如何忏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他越深入了解西洋艺术,越感到一种保护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迫切。后来,他又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看到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掳去的大量唐代绢画,看到这些,他痛心疾首。

放弃在法国的深造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吗? 他陷入了苦恼。

午夜梦回来,无数香音神从天而降,个个容貌美丽,裙领飘在他头上像五彩祥云。 磐鼓云板,如天响彻云霄; 而他自己也和僧人一起坐在广袤的碧水里,心平气和闲着,身子轻如莲花……

即使下定决心暂时中断深造,也要回去! 1936年,他决心离开巴黎,决定回国去探访蕴藏着永恒宝物的秘境——敦煌。

“谁来救救敦煌?”

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还记得初到敦煌的第一顿饭:“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一碗醋,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厚面片。我问‘爸爸,怎么没有菜啊’,爸爸说‘对不起,这里没有菜了,只有这些。’那里的水碱很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以后每顿饭都要喝醋来中和。我们全家在中寺住下,其实就是一间空无一物的土房子。”莫高窟内。资料图1942年,此时的常书鸿已是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负责人,他轻轻推开那扇形同虚设的朽坏的大殿大门,看见原本画得龙飞凤舞的洞窟穹顶,被风沙掩埋,在流沙中翘着一角,就像是一只呼救的手臂。常书鸿赶紧跑去查看其它洞,一处、两处、三处……仅南区的上百个洞窟,就都已遭流沙掩埋。

常书鸿的心紧缩了。 敦煌400多个洞穴、2000多尊彩雕和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积淀了1000多年的灿烂艺术。 但如今石墙被火烧得黑漆漆的,山洞前室坍塌,栈道被毁……他从来没有想到,曾经辉煌的莫高窟,在经历了多次掠夺之后,变成了无人管理的废墟。

“空寂阴暗的山洞,就像默默地回顾着她的盛衰荣辱,默默地怨恨着她迄今为止所遭受的悲惨命运。 落在我肩上的工作多么沉重啊。 ”他悲伤地仰望着九层大教堂的屋檐,那捆铁马风铃还在微风中发出叮叮的声音。

保护莫高窟,太难了! 一种无力感紧紧地笼罩着常书鸿,他敲击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向全世界的人召唤。 快去救莫高窟吧。

要放弃吗? 为了实现敦煌的梦想,从巴黎辗转回国,历经战乱,辗转几年后终于到达敦煌,在这里停吗?

不!不!不!

常书鸿迅速谋划:一是着手石窟初步调查;二是石窟内部清理;三是石窟内遗物古迹的收集。 其中最重要的是制服流沙,防止人为的二次破坏,他打算建造土墙。

莫高窟南北分隔,南区长约940米,北区长约720米。 维修的土墙按高2米、长2公里计算,每天300人必须同时施工3个月才能竣工。

常书鸿一家第一次来敦煌。 数据图

放眼整个敦煌,满眼都是沙子,没有土,怎么修土墙?

常书鸿找了无数人讨教,最终从一个商人那里学到了如何用沙子拌墙。 "把含碱量大的水和沙子混合在一起,站稳桩就可以造墙了。"

就这样,文质彬彬、眉清目秀的常书鸿卷起袖子和民工们一起扒起水和泥,开始构筑起“土墙”。

不久,一堵1000米长的土墙,整齐而威武地矗立在莫高窟前。 在常书鸿眼里,那不是土墙,而是守护莫高窟的黄金带!

“照一下,看一眼,画一笔”

山洞里的暗光照在《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马蹄上,像千年历史覆盖的雾霜,墙上的炭色是人们在山洞里生火做饭的痕迹,壁画上的金箔也被全部刮掉,所幸低处的巡视图保存完好。

在西北的风沙寒风中,常书鸿裹着臧臭的羊皮,保持着低头俯视的样子,眯缝着眼睛临摹着这幅壁画。

莫高窟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所画壁画45000多平方米,数量居世界之最,如此巨大的壁画群一件件地临摹,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蔬菜短缺,不腥,每天只吃面和盐,在基本生活质量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每天还要辛苦地临摹吗?

求求你! 因为没有别的办法! 每天沙尘侵蚀,如果不采取抢救式保护,这满坑的艺术宝藏将岌岌可危。 他还有一个大愿望:向世界介绍敦煌!

他在山洞里贪婪地寻找那些千年前落笔时的心境,如饥似渴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如果没有梯子,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洞里,悬在空中一点一点地跟踪。

如果没有照明,就在窑洞里安装镜子,利用光的反射来照明洞内。

临摹圆顶壁画时,头部和身体呈90度直角弯曲。

遇到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用白纸反射光线,太阳下山后,用灯对着墙壁照,看一眼,画一笔。

工作中的常书鸿。 数据图

临摹壁画、系统整理绘画、编纂文献、种树治沙、筹集经费、对付土匪和军阀的恐吓、动员民众履行功德、进贡洞门……1949年,常书鸿拒绝国民党当局将敦煌展品运往台湾的命令,防卫队还

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全面应急措施修复保护工作正式展开。 常书鸿在印度、缅甸、日本等国家举办了展览,向世界展示敦煌艺术之美。 1957年他首次赴日举办展览,吸引了10万多人参观,创下了日本购票参观艺术展览会的最高纪录。

因为保护、研究并推广敦煌艺术,常书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中国的“人间国宝”。陈寅恪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能够得遇常书鸿这样的守护人,却不能不说是敦煌之大幸,中国艺术之大幸。”季羡林评价常书鸿说:“筚路蓝缕,居功至伟,常公大名,宇宙永垂!”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赵声良说:“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开创者,正因为常书鸿的开创,我们一代一代的敦煌人,一代一代的莫高窟人坚守在敦煌。”

“这么苦是为了什么?”

常莎娜问父亲:“这么痛苦是为了什么?”

常书鸿泰然地回答。 “为了保护这些在荒烟不断的戈壁沙漠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宝物,不让伯希和他的世代在莫高窟里重演随意掠夺的悲剧。”

常莎娜和父亲常书鸿。 数据图

长大以后,在父亲的感召和恩师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走上了艺术设计的道路,并在设计上巧妙地运用敦煌艺术元素,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常沙娜一直没忘林徽因在病榻前的感慨:“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多好的图案,我们也应该整理出一本中国自己的历代图案集!”1959年,常沙娜与同事到敦煌进行临摹考察,将莫高窟历代壁画与彩塑人物的服饰图案按年代分类收集整理,其成果于1986年编辑出版为《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成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敦煌服饰艺术的著作。

常书鸿在给常沙娜的信中说:“沙娜,别忘了你是敦煌人。 我想是时候让敦煌的东西渗透进去了。 ”。

常莎娜设计的人民大会堂装修。 数据图

1958年,常沙娜被分配到人民大会堂设计组,负责宴会厅室内及外墙的设计,她巧妙参照敦煌唐代图案的风格,赋予自己的设计以富丽的唐草风韵。她曾先后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以及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燕京饭店、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1997年,常沙娜主持并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金色的紫荆花,含苞欲放在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展中心广场,与庄严的五星红旗、绚丽的香港区旗相映生辉的那一刻,展现出最辉煌的气魄。

“敦煌一直有征服世界的巨大美。 很多人对它一见钟情,然后魂飞魄散,爱一辈子,不离不弃。”已经88岁、满头白发的常沙娜说,“我要终生聆听父亲的教诲,把敦煌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渗透。”

常沙娜。资料图

今天是第十五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行走在今天的敦煌,北方的劲健和盛唐的雍容在莫高窟这颗戈壁明珠中闪耀,时间和战乱又在这里填满了历史留下的伤痕。 现在,望着墙上的佛陀,似乎能听到响彻西北边陲的梵音。

虽然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但常书鸿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总是想回到那段艰难的敦煌。

曾经问过常书鸿:“如果下辈子还能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他说:“我不是佛教徒,我不相信‘转生’。 但如果真的再依赖别人一次,我还是‘常书鸿’,我会完成还没有完成的工作。”

记者:張瑞玲楊月李晴(実習)制图:曹若鴻)実習))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