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关中女人全集,关中的外来女人

2023-03-21 15:52:56 婚恋情感 茜茜

说起陕西,总有人戏谑地说“陕西八大怪”,尤其是其中的“女儿不对外”。

电视剧关中女人全集

每次听到这个,我都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这些人不认识陕西。 不知道某个地方的事情就随便说话,可能是浅薄和可悲的事情。

陕西腹地在关中,关中文化代表着陕西文化的核心部分。 关中的民俗风情,是由这片特殊的土地特征决定的。

3000多年前,周公在这里制礼,其封建的历史和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此地颇为浓厚。关中平原人口稠密,且均为聚居,不像南方那样散居,因而有些集团精神。然而,因为聚居、宗法观念,特别是宗族观念较强,小的家族,没有儿子或丁稀的家族,在一个村庄往往受欺负,甚至连地畔和宅基都守不住。关中民风强悍,生存空间狭小,一些村庄颇有些弱肉强食的味道,没有儿子的家族与家庭,往往忍气吞声。在关中农村,生三四个儿子,甚至五六个儿子也不嫌多,因为人们信奉多子多福的信条。因此,常有王老六、张老七之称,但是很少听到有王四姐或张五姐之称。一般人家,儿子再多也不嫌,女儿到三个便不想要了,不是溺婴便是送人。因为关中人认为,女儿是客,是赔钱的货,迟早是人家的。因此,在解放前,甚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中人口的比例一直是失调的,物以稀为贵,关中的女人显得特别金贵。解放前定个媳妇,聘礼一般为每岁一担小麦。一担小麦,在那时可买一亩好地。一般人家是定不起亲的。

20世纪60年代,某生产队有40多户人家,20岁以上年轻人大多没有结婚,约占未婚男青年的一半以上。 这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 关中的姑娘缺这么多,对外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因为内需不足。

上帝总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配。 关中这种男女人口比例的不平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交往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取得了平衡。

早在解放前,这块土地曾经接纳了许多的外地人,其中以逃荒的河南人为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些因贫穷或因浮夸而饿死人的地方,诸如甘肃中部、四川北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的女人,为了孩子或为了自己生存,大批地源源不断地涌向关中,填补了关中缺女人的缺口。那时,未婚的男青年找个媳妇很容易,在那里在本地找一个媳妇为“娶媳妇”,到外地找一个为“领媳妇”。即到甘肃或四川去由人介绍带一个未婚的有根有底的姑娘,给人家一二百元和几十斤粮票领媳妇回来,也不领结婚证,就算夫妻了。另有一种为“找”,即到火车站去,看到衣衫褴楼、神情凄惶的女人即去攀谈,若是要找对象的,便带回家来,这种人一般为丧夫或有夫之妇。还有一种为“碰”,即乞讨到该村,看上这家人,或有人搭桥,或因主人的施舍受感动而主动要求当媳妇。有个男人饭量大,做了一锅稠糊状的苞谷面搅团,见一妇女带小孩来讨饭,甚是怜悯,便给母子二人一人盛了一碗搅团。女人极为感动,问大哥家里有啥人,男人答只有我光棍一个。女人又说,大哥若不嫌弃我就伺候你。男人说妹子你别嫌哥穷,于是两人当夜成亲。

吃大食堂的时候,生产队第二天分饭,食堂解散的时候下个月补粮。 那个时候,好像有了一个规则,只要你帮我找个媳妇,不管她离婚不离婚,领结婚证,你都是我们村的人。 因为关中最缺的还是女性。

细算起来,上面说的那个40多户的生产队,外地媳妇竟有十三四个,平均两三家一个。邻村是穷村,外地媳妇竟占一半以上。有个村一家父亲弟兄仨,其中伯母就是甘肃甘谷人氏。那时,出现了姑姑引进侄女,姨姨引进外甥女,姐姐引进妹妹,同在一乡一村,甚至结为婶子、侄媳和妯娌关系的现象。这些外来女人,进而形成一个群落。如南街西头为四川女人,东头为甘肃女人,北街东头为河南女人,西头为安徽女人居多。闲时这些媳妇扎堆在街上聊天,南腔北调也是一道风景。

这些外国女性虽然各有特点,比如四川妹子水性好、能干,河南、甘肃女人能吃苦,安徽女人有做生意的头脑等等,但当地人看不起她们。 关中有贵族气概,看不起外地人。 总觉得来这里的人都是祖业破产、没本事的人,没有名堂。

关中人称呼本地女人尊称为张家姨、张家嫂,且以女人姓氏命名,而不直呼其名,但对于外地来的媳妇,则直呼其名,如开慧嫂、菊花姨,足见歧视之一斑。关中人总是以这样的口气说:你看这人,穷得不行,本地找不到媳妇,找了个外地说话叽哩咕噜的女人。他们管四川人叫“舅子”,叫甘肃人和河南人为甘肃蛋、河南蛋。以致骂起架来,当地女人总以这样的蔑称侮之。这些外来的女人,也有许多苦衷。未婚的女子,多是十七八岁,远离他乡,思念亲人,人生地不熟,很不习惯。已婚的女人,特别是丈夫未死的女人,总是牵挂着那一头,倍受心灵的煎熬。关中人封建和夫权思想严重,有的婆婆厉害、丈夫蛮横,只好忍着,有了委屈难去娘家诉说和寻找帮助。那时,也有“放鸽子”的女人,女方的丈夫或哥哥,以找对象为名,将女人送到那家,索要钱财,无非是一二百元,几十斤粮票,当天成亲几日后即逃离。就那么一条铁路,还有一条渭河阻碍,男方若是警觉,便抓回打个半死。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有男扮女装骗人的奇闻。几里外的镇上一家人找了个外地媳妇,模样还俊,新婚之夜,闹完洞房新娘借口上厕所,翻墙而逃,男方组织家族人员围追堵截,终于抓获。一检查竟然是个男的,于是在镇上组织游街,被众人打得鼻口出血,让人既憎恨又可怜。

这些外来的女性,受到乡情、亲情的折磨,有的受到监视的待遇。 新媳妇如果女儿不怕的话,就担心她结婚了。 老家有丈夫和孩子,父母健在,总想回去看望,但男子守得很紧,无法自拔。 那种境遇就像现在被贩卖的女人一样可怜。

某村有位女人,在甘肃生了三个孩子,带来一个,在陕西又生了两个,原来的丈夫还活着,她心牵两地,春夏秋在陕西,冬闲时回到甘肃,为前夫和子女缝补换季衣裳,春节前又回到陕西。村里人都讥笑为“一妻二夫”。男方家族人对她很气候,其死后不让进祖坟,不承认她的地位和名分。三年自然灾害过后,那些为度饥荒投奔关中的女人活着的或并未离婚的丈夫来找媳妇了。有的是知道地址的,有些是不知道具体地址,只知大概方向。男人便利用割小麦时当麦客的机会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女人。于是便发生了让人目不忍睹的一幕:前夫拉着媳妇往村外走,后夫带着家族的人拦着不让走,进而争执,后夫要打前夫。这时有老者出面劝阻,说是有理不欺客,这媳妇原来就是人家的,有话好好说。于是双方谈判,女方考虑到陕西的孩子小,不忍心离开,且不愿回到苦地方去。最后达成协议,由后夫付给前夫几十或上百元钱,粮票若干斤,前夫不得再来骚扰。当时矛盾最为突出的是陕甘两省,因为甘肃到关中来的女人最多。两省领导达成协议,对于此类婚姻,尊重妇女本人的意愿,凡有争议的由法院审判。有的就在大队部门前,县法院开庭审判,几个女人的前夫均到庭,询问女人的意见,没有一个愿意再回到前夫身边的。那些头扎白毛巾、脸蛋上“红二团”的甘肃汉子,只好尴尬地流泪离开。

关中的外国女性给关中带来了人口杂交的优势。 传统关中人前奔头后马勺头,额骨高而窄、颧骨高、牙骨高的三高式兵马俑型特征得到改善。 在一些从未出现过大学生的村子里,大学生开始出现。

外来女人也带来了外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关中人传统的东西受到影响和冲击。改革开放初期,首批成为万元户的,大部分为外来女人的后人。他们经常到舅舅家去,参观见学,进而大胆尝试,终于发家。几十万元、百万元以上的富豪,多为四川、安徽和河南女人生的孩子。现在,关中上世纪60年代外来的女人大多在70岁以上,有的已经故去。关中男女人口的比例已经基本平衡。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些女人。但是,六七十岁以上的人们和我们的父辈不会忘记,这些外地女人以献身的精神给了关中巨大的贡献。她们保持了关中的生态平衡,缓解了关中的社会危机,给关中带来了人口优势与新的活力。

关中人衷心感谢这些外来妇女!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