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子宫肌瘤的妇科第二大常见病,多发于30~40岁左右育龄妇女。
临床发病率明显增加,育龄妇女发病率为10%,妇科手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占8 % ~30%。
50%的患者合并不孕,80%有明显的痛经。
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浸润性疾病,具有增殖、浸润、转移及复发的特点,是妇科疑难病症之一,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体腔内壁以外部位引起的疾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生长于子宫肌层、卵巢、输卵管、子宫韧带、直肠阴道膈肌、盆腔腹膜、阴道、宫颈、阑尾、膀胱等盆腔组织器官。
据记载,无论是肚脐、胸腔、肺、四肢、大脑等处,还是腹部手术疤痕处均可见子宫内膜组织。
人体内异位子宫内膜可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如何形成的?
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有经血返流学说和上皮化生学说。
月经期部分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回流至其他组织,这些碎片仍具有生命力,因此在其他组织生根、生长。 同样受内分泌的控制,周期性生长、脱落、出血,局部逐渐聚集,形成一个个内膜异位结节或囊肿。
卵巢内的异位病灶,每月循环一次,积存的“经血”越多,就会形成囊肿。 囊肿内积聚的老血浓缩成黏糊状,颜色像巧克力,故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生育的原因
机械因素:卵巢输卵管表面异位内膜,使其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粘连,影响输卵管蠕动,影响伞端拾卵作用,导致输卵管口关闭。
内分泌因子:异位内膜多产生前列腺素,局部浓度相对较高,可导致输卵管拾卵功能和蠕动失调,影响拾卵及向精子、卵子的转运; 有时会妨碍卵泡发育,抑制排卵,使受精卵发育与子宫内膜蜕膜变化不同步,妨碍受精卵着床。
免疫因素即自身免疫反应、异位内膜出血引起的组织纤维化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产生的抗子宫内膜抗体。 这种自身免疫是由于子宫内膜生化代谢和生理功能障碍,干扰早期精卵着床,精子卵子在汇合过程中被吞噬,干扰卵细胞分裂而导致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