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基本上人有痣,这不是大问题,长大了也会对脸有好处。
浙江的张老师(化名)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当他脚底长出小肉块的时候,完全没把它当一回事。 倒不如说自豪的是,有痔疮的青年有很多,但脚底长痣的人真的没有几个。
但几年过去了,张老师脚底下的痣越来越大,影响了生活质量,我想去去掉它,医生告诉他是黑色素瘤,建议他去肿瘤科检查,果然确诊了。 更遗憾的是,痣太大了,已经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
不,为了保命,张老师不得已截肢,成了缺口。
一、皮肤上的肉疙瘩,可能是这5种东西除恶性黑色素瘤外,皮肤出现其他肉块。
1、皮赘
这是一种凸起的小肉疙瘩,形状有米粒以及丝状大小。女婿主要生长在脖子、腋下等区域。 医学上,女婿又称“软疣”或“软纤维瘤”,这是正常的增生组织,且对身体无害。
在生活中,50%的成年人有女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另外,肥胖人群容易有女婿,怀孕的女性也会出现女婿,但孩子出生后会消失或缩小。
皮赘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出现炎症、疼痛以及出于美观的考虑,可以选择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有液氮冷冻去除女婿、激光或电干燥焚烧女婿、手术切女婿等。
2、丝状疣
丝状疣是寻常疣的一种,见于多个年龄段。丝状疣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后,导致的局部角质增生,丝状疣的形状看起来像一颗金针菇。知道了这个,妙先生真的不能正视金针菇了。
丝状疣最容易出现在脸上、眼睑、嘴唇、下巴、脖子、手指等区域。丝状疣通常不会引起不适的感觉,只有出现在皮肤褶皱里的时候,会产生不适的感觉。丝状疣是良性的,并不会产生恶变。在治疗方式上,可以采取冷冻、激光、药物腐蚀等方式,具体采取哪种方法,要根据医生的评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丝状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但是不需要同步治疗人乳头瘤病毒,因为该病毒没有有效的根除办法。3、传染性疣
传染性疣是一种皮肤病毒感染,而且具有传染性,在儿童和青少年比较好发,发病时皮损表现主要为蜡样光泽丘疹或结节,且顶端有凹坑,亦可挤出干酪状软疣小体。
感染性疣可累及身体其他部位,可累及会阴、生殖道、耻骨周围皮肤,且该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传染性疣虽然具有传染性,但是能够自限性痊愈。此外,刮除术、冷冻疗法、药物治疗也可以进行去除。
图片来自网络4、摩擦苔藓
说到摩擦苔藓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是丘疹性皮炎大家就熟悉了。这种“痣”常见于儿童,一般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与某些物品接触或与外界摩擦刺激有关,可外用药治疗。
图片密集,为了网友们的心理健康,小妙不要放图,好奇的粉丝们,上网搜索吧。
5、血管瘤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基础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 外观通常呈紫红色,触之柔软有弹性,婴幼儿及受累组为血管瘤高发组。
治疗方式可有效清除手术、皮质激素治疗、激光治疗、液氮冷冻治疗、介入治疗、同位素治疗。
科普结束后,不是对身上长出的小肉块和黑痣有了清晰的认识吗? 但是,妙给大家写了很多晾衣架,继续读。
二、这样的肉疙瘩,是癌症前兆体内一些肉块或痣是癌症的先兆,如蛛网,以及上文所述的张老师获得的黑色素瘤,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不用说,接下来妙先生会教你如何判断哪个肉块是癌症的前兆。 医学有进行初步判断的“ABCDE定律”。
) a )不对称规律,良性痣左右对称,而黑色素瘤外形不对称不规则。
B:边界法则,良性的痣边界区域和正常的皮肤很清晰,如果长的痣边界或者皮肤变得模糊、不规则,就需要怀疑是不是癌症的前兆了。)颜色规律,普通痣颜色均匀,但它们的色泽不均匀,往往两种以上颜色混杂的痣需注意。
)直径规律,正常痣直径小,大部分小于3毫米,而异常痣直径大,一般超过6毫米,可持续进展。
)根据发展规律,良性痣几乎没有变化,但癌症前兆的痣在短时间内,肉眼可见一会儿变大,一会儿颜色变深。
根据该规律,如果对照皮肤痣,出现进展,应尽快就医作进一步诊断。
三、这些特殊部位的痣,警惕癌变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田步副主任医师介绍,身体特殊部位色素痣,一定要注意恶变的趋势。
通常,鼻腔、口腔黏膜、手掌、足底、脚跟、肛门、外阴等区域的色素痣,比皮肤上的痣恶变的概率要更高。这些地方的痣经常摩擦,因此癌变的风险更高。 所以有痣的地方别老碰!
在生活中,对于特殊部位的痣,可以结合“ABCDE法则”随时进行监控,及时注意其是否有变化的倾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身上的痣不要乱点乱抠,以免因为反复的摩擦刺激而发生恶变。如果实在想要去除的话,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治疗。#39健康超能团##清风计划#参考資料:
[1]脖子上长的“小女婿”用于治疗吗?北京日报,2019.8.14
[2]熊志翔王洪鹏.妈妈脸上有痣,女儿经常碰,癌变[J] .中国家庭医生. 2019.6.1
[3]你担心身上的痣会癌变吗? 皮肤专家会告诉你简单的自测风险。 广州日报,2019.9.21
[4]陈伟; 黄江英; 张文霞; 谭燕娜; 朱江. 206例液氮冷冻治疗女婿临床分析[M] .中华全科医学. 2018-1:16(1)-67-68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