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正月。当时苏轼在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年近四十岁。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苏轼原配妻子王弗,于至和元年(1054)适苏轼,伉俪情笃,十年恩爱,不幸于治平二年(1065)谢世,当时苏轼三十岁。次年,归葬于四川故乡祖坟。王弗去世后,苏轼卷入了熙宁初年的朝廷党争,他一则为远避斗争漩涡,一则想在地方政治上有所作为,于是自请外放。熙宁四年(1071)由权开府推官出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移知密州。王氏亡故十年之中,苏轼宦海浮沉,抑郁寡欢,因而在思念亡妻时也流露了仕途失意的感伤。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
上阕记实,写作者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 首句就关合了自己与亡妻两方来写: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音讯渺茫,无法相见。“十年”,言分别时间之久,夫妻双方十载生死相隔;“茫茫”,言相互思念而音讯杳然,状述出作者无边惆怅、无限空虚的情怀。我给自己写了“不思量,自难忘。”。 我不想让你想起自己,但我忘不了。 看似矛盾的心,如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不用想,亡妻的声音和笑容,有时也会留下喧嚣,表达出越来越深的感情。 如果第一句合格的话,这里是分钟。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一笔合写双方: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千里”,言两地相距之远(实也含生死分隔之意);“凄凉”,既指亡妻长埋黄泉,也指自己身处宦海,都是孤独而乏慰藉的景况。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合上后分开写,混淆了现实和梦想。 就算遇到了你也应该认不出我。 因为四处奔波,生活困难,我早就满身灰尘,两鬓斑霜。 可见职业生涯被锁定,身心都很辛苦。
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作者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写自己还乡与亡妻梦中所见: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室,她情态容貌美若当年,自然回味起曾经的甜蜜,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接着写梦中相逢情景:你我久别重逢而又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这一细节所表现的含义是多重的:十年相思,一旦相逢,千言万语,当从何处开始倾吐?无语凝咽,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切合梦境的特征。其一,虽然无言,但那千行热泪,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二,两人见面,泪水交相迸流,就是对对方的最后慰藉,因为泪水沟通了夫妻的感情,传导了对对方心意的充分理解;其三,这种白描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就是可以实中生虚。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推己至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两人只能在梦境中短暂相聚,相聚给亡妻所留下的是永久的痛苦和遗恨,而死者当然无法倾诉,但月夜荒郊,松冈孤坟,却昭示着这一切。以景结情,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全词采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手法,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