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有些人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
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人,他登上皇帝位后,给功臣发了封奖,这都是糖衣炮弹,因为后来他发生了明初四大事件。
这四起案件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蓝玉案。
从中任选一个,朱元璋连续惹了4起,当时的官员不仅发抖,还像寒蝉一样。 其中空印案、郭桓案是朱元璋为了管理人事和惩治贪污。
影视中的胡惟庸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又称胡蓝之狱,朱元璋利用这两起事件,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十四年间,他几乎诛杀了明初的开国功臣,株连被杀者45000多人。
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落下的好下场。
问题是,参与胡惟庸事件的人已经相当多了,为什么朱元璋还制造青玉事件,或者是他杀得不够多,或者是这些开国功臣再次挑起朱元璋?
其实诱发青玉事件爆发的因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朱元璋占领了蒙古王妃。 其实这在当时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杀青玉呢?
影视中的明朝锦衣卫其实这一切都和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有关,听鱼慢慢来。
蓝玉霸占蒙古王妃。蓝玉这个人非常厉害。 明朝开国功臣,不仅有胆量、英勇善战,而且屡立战功,使蓝玉声名鹊起的是他率军攻打北元政权,并在渔儿海之战中,彻底摧毁了北元的官僚体系。
因为这样的事情,朱元璋打败元大都后,元顺帝看情况不妙,马上带领中心的人退到西北,在那里重新组建北元政权,与明廷对抗。
影视中的蓝玉看着这个眼中钉,朱元璋很不舒服,就让青玉追到北元。 这场战斗虽然对青玉来说波澜不惊,但最终大获全胜,只有元主和太子等少数人成功突破,大部分人员物资被青玉没收。 其中也有美丽的北元王妃。
蓝玉见到这个王妃,自然垂涎三尺,于是就霸占了这个蒙古王妃,这在蓝玉来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一来天高皇帝远,朱元璋管不到自己,二来自己立了大功那是要受到封赏的,三来自己缴获的战利品自己有支配权,当然也包括这个王妃,但蓝玉不知道这件事却成为了后来朱元璋清算他的理由。朱元璋仅仅想要教训蓝玉。朱元璋听说蓝玉的所作所为很生气,但并没有惩罚蓝玉。 此后,蓝玉一直功成名就,甚至公开叫嚣朱元璋给自己的封号太少,而朱元璋也只是把封号从梁国公改为凉国公。
你可能会想,封号是不是搞错了一个字,没那么大的区别。 其实梁和凉的声音是一样的,但有天壤之别。 明朝的封爵是根据战国时代七雄的实力排列的,同为公爵也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梁国是战国中的魏国,地位可以说是极其尊崇的。
明朝皇帝但这些本来就不都是事。 也就是说,青玉犯了大错,朱元璋只是想管教他,而不想清算青玉。 朱元璋对青玉的宽容,不仅对青玉大有裨益,他也是朱元璋把朱标留给太子、巩固朱标太子地位的主将。
所以,只要青玉拥护朱标,这就是避免了青玉死亡的金牌。 但是,这一切随着朱标的死,已经不复存在了。 如果朱标不英年早逝,朱元璋就不会动青玉。 毕竟,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元璋死后的皇位是为朱标准备的。
朱标早逝,蓝玉成为弃子。朱标和蓝玉两人关系很好,蓝玉也是朱标最大的支持者,曾经为了保护朱标而惹怒燕王朱棣,两人甚至交恶,所以蓝玉不死,据说朱琪害怕谋反
青玉为什么只对着朱标呢? 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朱标和青玉两人的关系。 朱标不仅战功赫赫,背景也很深。 首先,那是常遇春的妻子弟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 所以,从关系上来说,青玉是朱标的叔叔还是父母之类的。
影视中的蓝玉所以,青玉在拥护朱标方面,并没有商量。 然而,让青玉没有想到的是,朱标没能登上谁也不敢和他争的皇位。 因为朱标死在朱元璋面前。 因为朱元璋准备接替朱标的当时以超一流青玉为首的武人集团班底,成了惧怕朱元璋的力量。
而朱标死后,明初四大事件的最后一桩蓝玉事件彻底爆发,朱标的太子班底也被朱元璋一次打扫干净,蓝玉的下场更惨。
结束语:朱元璋为何非杀蓝玉不可,是因为他霸占了蒙古王妃?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只是朱元璋为揪住蓝玉的小辫子而故意找的茬,当然这也不能说蓝玉在这件事情没错,毕竟蒙古的王妃虽然是蓝玉的战利品,但在地位上却是很高的,而朱元璋才是最合法的处置人。此外,蓝玉也极为居功自傲,甚至常常把对朱元璋的不满表现出来,这自然让朱元璋极其不爽,再加上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彻底受了打击,为了永保朱姓的江山,朱元璋是不能容忍没有朱标驾驭的武人班底的,所以蓝玉在朱标死后,就必须得死,即便蓝玉没有任何过错也无法逃过一劫。影视中的朱元璋和朱棣这么说来,很多人会这么说吧。 让这些武人班底辅佐皇太孙朱允炼不就行了吗? 这样一来,后来就准备好了燕王朱棣的谋反,而且蓝玉和朱棣是敌人,两人打得很认真,鹿死谁手不是还不知道吗?
朱元璋没有想过这样的事吗? 当然,不是那样的。 我们假设青玉击败朱允炼,巩固了朱允炆的帝位。 那么,在那之后,明的主人会是谁呢? 当然,不是朱允炆,是青玉。 因此,明朝江山改姓也是极有可能的。 果然朱允炆不是朱标,他没有控制青玉的能力。
朱棣虽然谋反,但至少江山仍姓朱,对朱元璋来说,这也许是朱标死后的最好结局。
对此,您怎么看?参考文献: 《明史》、《明实录》等。
(这篇文章的照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