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金女火几等婚姻,【永昌民俗】传统婚嫁礼俗之婚姻形态

2023-03-14 15:36:24 婚恋情感 茜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体之约”的封建婚姻。 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实际上一夫一妻制只是普通老百姓的。 家庭富裕的人一夫多妻,纳妾现象普遍存在。 婚姻有近亲结婚(指兄妹、翁媳、母子,即使是名义关系也不能结婚)、同姓不婚(指同宗)、仇不婚、恶病(遗传病) )不结婚。 与母亲一方的血缘关系限制并不严格,有“叔伯”、“姑表”等现象。 婚姻是家庭式的,普通人重视婚礼手续的完整进行。

明清以来,宋代“朱礼”的婚俗基本继承,至民国时期,变化不大。 男女15岁左右,开始协商订婚,17、18岁就可以结婚。 有人点“亲娃儿”,也有娶“小媳妇”的习惯。 由于妇女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丈夫死后不能再婚。 民国时期寡妇再婚受到多方面谴责,婆家求彩礼等,出现了“抢寡妇”的恶习,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寡妇再婚,逐渐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寡妇再婚也视为喜事。 同时,彻底废除了“养媳”、“亲娃儿”的风俗。

传统婚姻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纳采在传统婚礼中,“纳采”是传统婚礼仪式“六礼”中的首礼,寓意“接受其采选之礼”。 也就是说,男方家向女方家请求缔结婚姻的指示。 相当于现在所谓的"亲事""媒人" 旧中国时期婚姻盛行,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 结婚或结婚时,男方家的父母委托媒人到物色好的房子提亲。

一般的结婚条件是众所周知的“门户对”。 家门除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外,还考虑到经济条件、家庭家系、职业等婚姻当事人自身的条件。

尽管是结婚录用的第一步,纳采也要带礼物。 这些礼物是象征性的。 有的表示吉祥,有的表示夫妻感情好,有的表示女性顺从,有的表示一般的情性。

问名纳采已准,即女方家收到了礼物。 接下来在婚礼的第二步骤——问名字。 这是为了占卜吉凶,让媒人拿着帖问女人的名字及其年庚八字,相当于“请八字”。 古人信奉阴阳的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也有属相结合相冲之忌,事与愿违,婚姻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询问名字除了询问上述命相之外,还包括询问女性为谁而生,是亲生的还是养子,是正宗的还是在继室出生的。

问名字的时候也要带礼物。 有些地方问完名字后,男女之间会互相交换“草帖”,也就是互相告知对方的情况。

“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其格式如下:

男干造年月日时生产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上面写的“八字”的数量,习惯上必须是偶数。 如果出现奇数,随便增减无关紧要的字变成偶数。 男女两家收到这八字后,立即烧香由正厅神佛先放三天。 这三天,如果家里发生争吵、偷盗、砸东西或其他意想不到的突然事故,都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那桩婚姻就毁了。 相反,考虑到神佛和祖先的保右是大吉之兆,这门亲事可以继续下去。 这个时候,男女双方都会请占卜师批评“八字”,看看男女当事人的缘分。 合得来的话就继续结婚,不好的话就免谈。 如果一切顺利,这桩婚姻就可以进入正题了。 也就是说,开始谈论聘礼和嫁妆,或者开始谈论男女双方的其他问题。

纳吉听到名字后的第三步是纳吉。 问名字和纳吉之间,有结婚这一不简单的“地下工作”。 可以把这也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 传统婚姻不仅是“父母之命,媒体之约”,也是“天神之光”的依据。 问完名字后的工作是用各种方法考察双方结婚的可能性。 这一系列的活动是结婚,被称为“八字”。 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重要的一天。 如果其他方面条件一致,“八字”不合,就此结束,不能再往前走了。

“八字”与我国传统历法密切相关。 古代在中国,由干支的纪年、纪时、十天干、十二支组合而成的60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的是一定的年、月、日、时。 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来指,一共是八字,这就是“生日八字”。 另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将12种动物与十二支相匹配,制作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十二属相(干支)。 从生辰八字中,一眼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属相,从两个人属相的一致和不一致就能判断结婚是否合适。 关于这方面的一致和不一致,民间有许多俗语,一致认为:“青兔黄狗由来已久,红马黄羊寿命长。 黑老鼠两个牛都很好,青牛是黑猪很高兴。 龙鸡再长,蛇兔必富”……不合的是:“白马怕青牛,羊鼠必歇。 蛇虎错得像刀一样。 龙兔以泪交流,金鸡怕玉狗,猪猴够不着头”。 是吗? 但是,收集这些俗语后,你会发现矛盾百出,你会发现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八字除属相外,还涉及阴阳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个人的生命相,又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判断婚姻的吉凶。

纳吉之后,双方交换的帖子与后世的结婚证很像。 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制约,婚姻的结束不再是一件随意的事,必须经过双方的协商和外人的调解。 另外,男性在每个节日都要给女性的家送礼物,另外还要供给女性四季的衣服。 由于纳吉的这种特殊含义,人们特别重视其象征性的帖子,称之为“龙凤帖”。

纳征缴纳即男女双方结婚后,由男家送结婚礼物给女家,是后世所谓的下彩礼、过礼。 这个仪式结束后,男方家才能和女方结婚。

纳征是婚姻习俗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环。 因此,传统婚姻被称为“买卖婚姻”。

以前的征税相当于现在的聘礼。 送礼的时间一般定在蜜月前一个月。

纳征是传统婚姻习俗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环。 男方送女方家里的聘礼,应当选择双休日,媒人、男方父母、亲戚等携带聘礼去相亲。 把“生庚”字用金线缝在红布上,带的礼物有簪、镯子、戒指、猪羊肉、酒、绢、布、蜡烛、礼香、耳饰、合久(馒头)、钱等。 聘礼陈列在两个人搬运的大聚餐上,之后送到女性家里。 有些人雇鼓手,要沿街吹打。

聘书的目录用红纸折成十二折。 如果是从男性的家被送到女性的家,那上面会写着“端肃”这个字。 内容是去掉《礼记》的吉祥语句。

“结婚登记”和今天的结婚证一样,男方送女方家的叫“干书”,女方送男方家的叫“坤书”。

收到聘礼的女方家里,拿出其中的一部分,送给男方回礼,也叫回礼。 而且男人家受到了女人家酒宴的款待。

这时,男人家和女人家结下了秦晋之好。 男方家必须在神佛和祖先的神位前提交结婚申请,并报告与家结成亲戚关系。

如果女方家预期将来结婚时会有巨额嫁妆,女方家可以毫不客气地接受男方所有的聘礼,拿出一小部分作为男方的回礼,相反,如果预计以后再也带不上丰厚的嫁妆,女方会很有礼貌地赠送小部分礼物所以,有经验的人可以从女性那里知道聘礼的多寡,知道将来嫁妆的多寡。

请期聘礼结束后,婚姻基本缔结,接下来该结婚了,之前的准备是邀请期。 期是指男方家占卜结婚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方家,征求女方家同意,即所谓“择日”、“打发日子”、“听故事”等。 古礼请用各种各样的礼物。 在邀请过程中举行婚礼的第二次占卜,与听到名字的占卜大致相同,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婚庆日、结婚好的辰、合适的婚庆、送结婚的人。 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属相。 首先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择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六等二月二日。 但是,出嫁月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禁忌。 否则,“犯月”合适的月份,如“正七迎鸡兔”等,就是“嫁人月”,可以嫁人。 迎亲、送亲的人也不得犯属相的禁忌。 以前的邀请期似乎是口头上进行的,但在后世,邀请期是口头和书面的。 特别是在社会大众和小康的耕读之家,多以书面形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婚书。

迎亲俗称娶妻。 在男女双方商定的吉日良辰,男方去女方家迎亲。 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前的一大早,各自在家都会选择“上衣”,也就是得天独厚的“好人”、父母兄弟姐妹双全的人。 新娘勒着脸。 按照以前的风俗习惯,女性在结婚之前,不能刮脸上的汗毛,但只有在结婚前夕,也就是上“发髻”之前,才能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磨面”。 方法是有“磨面”经验的女性,手握强韧的细线,双手将丝线成两角交叉状紧贴在出嫁女性的脸上,然后用手缓急,可以去除脸部的毛发,使脸部明亮。 迎亲时,富裕人家准备由新娘乘坐的4人提篮,普通人家用母畜(不用骡马或草驴、骡)迎亲。 迎亲人数必须是单数,但送婚人数必须是双重的。 结婚那天,新郎、媒人、男女傧相会带着四色彩礼、邀请函、嫁妆等去女方家。 在女祖先的奠仪前烧香、供品、敬酒、跪拜。 然后,向女性道谢。 然后接受女人家的盛宴。 后来新娘穿上“朱衣”,戴上头套,戴上红花,由喜相男子抱在笼子(或马、驴)里,由亲友送到男方家,俗称送亲。 从前迎娶新娘的时候,要叫一组奏乐来营造喜庆的气氛,同时女人还要派人把新娘的嫁妆箱、箱子等送到男人家去。 也有人男性去男性家接新娘的嫁妆箱、箱子等。 把压箱子和开门的钱放进嫁妆箱里,到男方家要奖励压箱子和开门的人。 迎接结婚的时候,请和女性一起拿着钱,用红纸包起来。 到了女人家,从女人家发放伴女的钱。 抬轿的时候,男女双方都是送给轿夫的礼物(多为货币),名字叫轿夫。 新娘出门时哭,意思是“急死”,也意思是受不了离别。 在接送途中,遇到其他接送队伍时,交换手帕等礼物,防止冲突。 迎亲路线除中间大路外,尽量不走沉重的路。 新娘走到男人家门口,脚不能着地,或者用毛毡铺地上,新郎把新娘抱在山洞里,洞口设大火铎,“笼子”的人要踩在上面,再有两位福命新娘陪伴新娘。 送女家人的有专人迎接,先在庭上烧香行礼,再等茶筵。 新娘结婚后,择吉拜祭。 拜堂前,新娘整理头发的“上衣”(从辫子变成高发髻),俗称破面。 首先新郎选择新娘的头套,“上面”的人扎辫子,新郎先扎三次,蓖三次,然后“上面”抱着蓖,扎成高髻。 破颜之后,礼拜堂。 礼毕,喜娘带着新夫妇进了山洞,安排新娘喝交杯酒、吃餐桌饭。 至此,婚姻生活结束,“六礼”完成。

男金女火几等婚姻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