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彷佛是青春的影子,当我们恍惚间想起奔跑在夕阳下的那段日子,我们的影子中总是掺杂着“暗恋”的追随。当然,并非所有人的青春都伴随着暗恋。 但是,在很多人的人生中,暗恋这个词从青春开始,一直沿着那个人的步伐前进。
我们可能已经不年轻了。 当我们都成家立业,为了各自的前途,家人都在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却在冥冥之中遇到了当时我们暗恋的对象。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心中会爆发出青春时代般的感情吗? 那时,我们还能经历那种脸红的窘迫局面吗?
之前看到有人提问:我暗恋一个人,但是我知道她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有人回答是,不要告诉她,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当成一段美好的回忆。
但是我的回答是,即使她不喜欢你,也必须告诉她。 你说出这份感情的时候,其实也是得到了这份感情的全部回报。暗恋就是这样,这是一段可能不会有其他人给你回报的感情,但是当你把这段感情告诉她,即使她拒绝了你,那么你也得到了唯一的回报。当这个回报会被你慢慢控制,等你开始熟悉没有她的日子后,才会模糊地明白暗恋的是谁。
这样,当你告诉她——我喜欢你,她拒绝你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你不再依赖她了,你变了,在你心里,好像你不喜欢她,而是她喜欢你。 她因为有你而变得更具体了。 这份感情,也会升华,变成最珍贵的回忆,最珍贵的感情。
暗恋是永远痛苦,最纯洁,圣灵的感情绽放在痛苦的暗恋中。 当我们敲开这堆积着悲伤记忆的暗恋之门时,我们迟迟进不去,只能远远地俯视。其实,很多人对暗恋有很大的误解,很多人觉得他的青春期暗恋过很多人。但其实不然,真正的暗恋只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一定汇聚着你的全部感情,一定是带有圣母玛利亚般的圣洁,彷佛天使的羽翼,让你不敢轻易触摸。
其次,通过电影完全说明我对暗恋的所有推导。
《情书》 是日本岩井俊二导演的作品,根据同名原作改编,原作者也是岩井俊二。 许多学者认为,《情书》虽然表面上讲的是青春爱情故事,但更深层次的实际上是死亡和重生。 (日本学者清真人的 《现代日本的青春——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 等)。 其实无论是深层还是特征,都需要我们去挖掘。 死亡很可怕,但生存呢? 充满爱和喜悦吗? 在生存中,“爱与被爱”又是一个基本问题,因此生存与死亡都需要面对爱的挑战。 正如史铁生的一句名言:牵牛花初开的季节,吹响了葬礼的号角,但太阳,他永远是夕阳,也是旭阳。 在我们面对死亡之前,让我们以充满爱的精神面貌,面对未知世界——的世界里充满了如此多的爱……
虽然电影 《情书》 夹杂着凌乱的西方美学艺术,但是我们依旧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一种最基本的日本阴翳美学、悲剧美学、以及一种含蓄,温婉和典雅的东方爱情。电影《情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无比的单恋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
暗恋者的死亡开始,以破解暗恋者的青春为结束。电影开始之前,我瞠目结舌道故事的进展是如此之快,眼花缭乱之间,故事就开始了;电影结束了,我意犹未尽、泪流满面地说道:“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还没看够呢。”电影很短,两个小时就能看完,但看完电影之后的思考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我从第一次看完这个电影到写这篇文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其中所花费的时间为的就是想明白这个电影留给我的一个问题:暗恋,算是爱情吗?
我对爱情的认识并不深刻,因此从我现有的认知去理解——无论是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把爱情看做是原始欲望的宣泄口,而且刻意的爱情只会束缚一个人,夺走他的创作思维;还是弗洛姆的看法,他认为爱情是一种艺术,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才能够掌握理解的,爱情是伟大的,能够给人一种特别的力量——这两种理论都没法提供给我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暗恋到底是不是爱情?
虽然爱情在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中大相径庭,但是我能够看出来,爱情并不是能够简单归类划分的概念。并且,很显然爱情在这两位的口中都是两个人的事情,甚至是多个人的事情。所以,就目前的看法暗恋在上述的两个维度上都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我们先来简单地归纳一下:什么是爱情。
正如前文所讲,爱情是一种心理感受,比如谈恋爱过程的你感到快乐或者悲伤;也是一种行为体验,比如你和你的对象逛街,一起看电影吃饭,睡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显而易见,不是所有人都天生会爱别人,大部分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一种社会职责,“即使是爱情在第一感觉上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事件而不是心理和生理上的产物”;当然,也可能是属于个人的私事等等。但更多的,爱情往往会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为了避免孤独或者达成目标的主观能动。
那么暗恋呢?我们之所以不认同暗恋是爱情,就是因为暗恋是一个人的事情。若是面对爱情,你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会对爱情里面的另一方产生影响,但是暗恋则不会。爱情是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而暗恋则是一种幻想,幻想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幻想代表着一个人的极度渴望的现实以虚拟的形态,出现在这个人的生活里。而当这个人的幻想达到了顶峰,以至于把现实和虚拟世界相互扭曲缠绕在了一起,那么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结果产生……比如,如果暗恋方是一个偏执狂,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的整个暗恋过程中,他是能够用最大的想象,设身处地般想象出他是在和他所暗恋的对象一起生活。他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幻象,而那个幻象,就是他幻想的对象。于是,我们便可以找到一种极端的答案:暗恋也是两个人的事情。
我根据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面的一句话来下此定论:正常和神经质生活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而只有量的差别。也就是说,每一个在暗恋过程中的人,其实都是在享受这个由两个人带来的乐趣,并且以此为慰藉。所以暗恋自始至终都是一件两个人的事情。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结论,暗恋属于爱情。
暗恋源于爱情,生于爱情,最终,也会死于爱情。暗恋是爱情的萌芽,爱情则是暗恋的最终归宿。当我们明确了这一点——暗恋属于爱情的一种,我们就可以来讨论电影《情书》了。
我把《情书》分为三段感情线。第一段:男藤井树(后面简称男树)和女藤井树(后面简称女树);第二段:渡边博子(后面简称博子)和男藤井树;第三段:秋叶茂和渡边博子。
电影一开始就是给博子的特写。从侧脸开始,发丝、脸颊、嘴唇、双眸和鼻梁;紧接着,特写交给博子肩膀和发梢上面的落雪,以及博子温润如玉的手指和她纤细柔美的天鹅颈。从我的角度来讲,我看过很多爱情类的影片,但没有一部影片是以这样的特写开始,也没有一部影片会在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我的内心。
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博子躺在雪地里面是为了接近死亡,她屏住呼吸,是为了能够体验男树那样的意外死亡,这也许是她能够在心里安慰自己和追思自己心爱之人的一种方式。于是在这里,电影以一种隐含的形式和具体的表象同时显现出我所提到的第二段感情线——渡边博子和男树之间的爱情。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段爱情:在博子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博子对男树的爱是无限的。那么这种爱情的缘由是哪里呢?在影片的之后我们就能够发现,博子在这段感情里面一直处于弱势方,而且博子对男树有很多疑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男树为什么会要追求自己,而求婚的时候为什么男树一直凝固般不知道在想什么。我想这些便是博子对男树真正的爱情萌发的地点——源自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这种探索欲吸引起人们最原始的冲动——征服的欲望。
那么男树呢?男树对博子的爱情线路是怎么样刻画的呢?在影片的结束,当我明白了这一切的时候,我恍然发现男女主的这段感情居然十分契合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移恋”。
首先,在看完影片之后,我们能够知道的是男树其实并不是喜欢博子本身,客观地讲博子只是男树的感情替代物。博子因为长相很像男树青春时期暗恋的对象女树,所以,男树在第一次见到博子的时候,就表达了对博子的爱恋。之后,男树在拿着戒指想要求婚的时候,也并不是真的想对此时的博子求婚,男树的求婚和爱恋对象其实一直都是那个长相和博子一样的女树。
因此在这里,我们会发现这段感情是具有神经质性质的恋爱。试想一下,每天和你在一起吃饭睡觉的人,心里一直想的不是你,而是另一个长相和你一样的人,你会不会觉得很伤心?伤心之余甚至还会很恐怖,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变态?
是的,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讲的性变态。而这种变态并没有具体的名词来概括,但在我看来应该是属于弗洛伊德的“恋物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弗洛伊德说的“恋物癖”,是一种对欲望的探索,是一种性欲表达的转移。而当我们把恋物癖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人之后,即一种精神质的恋爱,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的共通之处。
男树在青春时期爱上女树,但这个爱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表达和释放,因此一直压抑在男树的心中。这对应着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欲望的原始释放以及人类本能的压制。之后,由于男树和女树的分离,又囿于男树本身的特质,这段被压抑的情感在男树身心中发生了变质——从一种单纯的爱恋、一种渴望的念想,变成了歇斯底里般的释放和极端的奢求。这里对应着原始欲望压抑后的改变(但当男树发现了一个和女树长相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是博子之后,便将这压抑许久的感情全部释放了,未能完全被改变的情感,被突如其来的欲望再次调动,于是乎,伴随着不理智的行为诞生,男树的这种爱恋情感,全部转化成了一己私欲)。
这时男树存留在内心中的暗恋已经近乎变质成为一种神经质般的爱情,但男树还是不管不顾地表达了对博子的爱意,蒙在鼓里的博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稀里糊涂的接受了这份爱慕。就这样处在爱情中的双方一个是不择手段般实现了自己青春时期的念想,另一个则承受了莫大的欺骗。
这就是影片中的第二段感情,男树和博子之间的爱情。从结构去分析这段悲伤的爱情,我们会发现,导演没有展现出男树和博子相爱的过程是应该的,因为在我看来,美丽善良的博子不值得为这样一个男人伤心流泪,而这段错乱的感情以及不可接受的后果,完全是男树一个人的鲁莽造成的。总之,对于博子来讲,导演也是给予了最大的安慰,先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新的对象——秋叶茂,然后又帮助她了解了男树爱情的始末,解决了她内心的疑惑。
而对于第三段感情,也就是秋叶茂和博子之间的爱情。这段爱情的最开始应该是始于秋叶茂对博子的爱慕,换句话说,秋叶茂暗恋博子。之前,秋叶茂和男树一起约博子出来玩,本来想表白博子,但是没想到被男树夺去了先;现在,男树因为意外坠崖身亡,博子也身处于疑惑和悲伤之中,因此秋叶茂挺身而出,帮助博子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信念,重新面对人生。
这段爱情在电影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能够给人带来力量的一段爱情故事,由于碍于整部影片是被一种悲伤美学的氛围所笼罩的,因此整体显得和影片的感情线路格格不入。不少人也对这段感情提出了疑问和不解:为什么博子这么爱男树还要和秋叶茂在一起呢?以及这段感情的安排有什么具体的作用?
那到底该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过多赘述了,如果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解答一下。
接下来详解一下影片中的第一段感情:藤井树和藤井树之间的暗恋。
暗恋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虚假的暗恋。这种暗恋多发生于暗恋者和被暗恋之人分别之后,暗恋者才后知后觉般觉得自己好像喜欢那个人,因此这种感情是没法用实际衡量的。这种暗恋通常附有暗恋者自认为的爱恋之情,这是错乱的感情。在这种情感中的暗恋者的状态是迷茫不知所措的,是暗恋者在青春初始阶段对爱情的摸索。这种暗恋称不上真的“暗恋”,所以我用虚假的暗恋来概括;
第二种便是藤井树的这种暗恋,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暗恋。在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男树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喜欢上了女树,但碍于种种原因没能向女树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这就是暗恋的内核,如果说出来,就不叫暗恋了)。但过了暗恋时期(这个时期一般应该是青春期),暗恋者一般会将这段感情彻底压抑,并转化为一些客观的精神或者主观的物体存在。但在电影中,巧合的是有一个长相的女树一样的博子出现,男树就趁机把这段感情移转移到了博子身上。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会选择把这份美好的感情的深藏起来,转化为创作和生活的动力。我们简称为自主的暗恋。;
第三种是超凡的暗恋,这种暗恋超越了刻意营造感情氛围的爱情。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在这里,我不过多赘述第一种虚假的暗恋和第三种超凡的暗恋,我详细介绍一下第二种暗恋——自主的暗恋,也就是《情书》中的暗恋。
在影片中,青春期时期的男树对女树的感情,就像普通青春期暗恋的人一样,是充满美好幻想的暗恋。男树因为自身胆小的性格,没能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情,于是选择在最后分别的时候,给女树一本书,让她帮忙还回去,而这书中夹着男树偷偷画的女树半身素描。
我们不难得知,这段暗恋始于两个人同名同姓的尴尬时刻,在两人被同学们不断起哄中,两个人一起当上了图书管理员。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男树借了好多特别的书,只有他一个人借过这些书籍,于是他在某种意义上只属于他自己的借书卡上写上“藤井树”这个名字。
后面我们也从剧情中得知了,这个藤井树并不是男树的姓名,其实一直都是女树的名字。男树一直在这些隐藏的举动中流露出对女树的爱慕之情。
对于暗恋者来说,是很难启齿表达自己的爱意的。他们选择表达爱意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书信的方式,比起面对面的言语,书信会提供给他们更多自信和表达爱意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当女树看到那张书签的反面上画着她青春的素描时,吃惊之际,还有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与遐想。
不得不提的是,暗恋是带有青春印记的。在青春的这整个过程中,人们对感情的摸索,从一种奢求不断的进化成为对感情的自主掌握。当青春逝去之际,人们对青春的留恋,其中就夹着这对青春时期感情的舍弃。这种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青春时期未能完成的暗恋。
这种暗恋,是人们完全自主的暗恋。是可以自己选择舍弃或者拥有的暗恋,人们可以选择把这段藏起来的感情告诉被暗恋者,然后释怀,也可以把这段感情选择埋藏于心中,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这段感情也会漫漫淡去。
这种暗恋,更多的是带有悲伤浪漫主义的感情。在青春期的暗恋中,不少人都会折戟而归。在这些人里面,有的人化悲愤为力量继续前进,一方面他们被爱情击倒,但不甘心面前的失败,仍保留对爱情的憧憬。于是他们只能选择放弃自己青春期的幻想,然后投入到新的人生时期当中去;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则沉沦在这种悲伤的力量,不断地欺骗自己,在自己孤独的时候幻想这种恋爱的感觉,让自己远离痛苦。这些人,变得越来越麻木,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寻求爱情,他们在爱情中变得弱势、被动且无力。但碍于社会道德和家庭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去选择一段压根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
写了好久才写完这篇文章,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总归这次算是对暗恋做一次完整地总结了,以后可能会补充一些内容,但是对于《情书》这部电影来讲,暂时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果你看完觉得作者写得还不错,不妨点个赞再走吧!大家的鼓励,对我们这些原创作者来讲,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