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是指男性家庭为婚姻支付的总成本。 基于我国农村的现实,彩礼通常包括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两部分,其中,间接支出是礼金,直接支出包括房地产、汽车、首饰、家电、婚礼消费等。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彩礼不仅金额越来越大,名目也越来越多。
20世纪90年代后彩礼金额快速升高
20世纪50年代以前,结婚费用平均为152.85元。 进入90年代,结婚费用激增至196.46元。 进入21世纪,彩礼费用增长越来越快,2010年以前平均为50765.54元,2010年以后达到114013.38元。 总体来看,农村结婚费用均值呈倍数增长,各年代增长率在100%以上,特别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分别达到280%和264%。 韦艳、姜全保(2017 )对9个省241个村的专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彩礼总费用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万元上涨到现在的20万~30万元,各省上涨水平达到人均收入的10~50倍,部分男性准备彩礼
天价彩礼的区域性
当前华南农村彩礼普遍不高,甚至说改革开放以来,华南农村彩礼有大幅减少的趋势。 例如,1982年广东省英德市农村结婚彩礼900元,当时农村基层公务员每月30元左右,彩礼相当于农村公务员30个月的收入。 年,当地彩礼一般在1万~2万元,乡镇干部工资收入每月约6000元,彩礼相当于他们三个月的工资。 参考农村公务员工资,当地农村彩礼水平下降了10倍。 但是,近十年华北农村的彩礼急剧上升。 10年前,华北地区彩礼2万-3万元; 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彩礼已经超过10万元,甚至高达10多万元、20万元的情况也很普遍。
此外,彩礼大幅上升的地区,西部地区彩礼高于东部和南部地区,贫困山区彩礼高于城郊乡村河南、山东、贵州、山西、甘肃等省甚至出现了“贫困地区出现高价彩礼”的特点。 例如,2014-2017年,贵州彩礼由2万元礼金加电器上调为8.8万元礼金加“三金”。 陕西省3万元礼金加“三金三银”10万元礼金加“三金一动”。 甘肃省部分农村礼金上升到18万元。 同一个省内部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省曲阜、济宁、邹城、滕州等地彩礼额一般为数万元,而在省会城市济南和经济中心青岛等地彩礼额则高达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
天价彩礼的成因
彩礼是婚姻支付的一种形式,关于彩礼的性质,学术界有继承说、福利说、劳动价值说、竞争说、家庭意图说、财产转移说六种观点。 许多学者用这些理论中的一个或多个来解释天价彩礼的形成。 但天价彩礼现象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天价彩礼出现具有历史文化基础
彩礼习俗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成为人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不可能迅速消亡。 彩礼自西周开始作为国家制度存在,此后无论王朝如何变化,“纳征”始终是决定婚姻成立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民法》还规定,订婚或结婚时,媒人结婚登记或领取时的当事人是合法有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虽然没有出现“彩礼”一词,也没有规定相应的彩礼制度,但作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的婚俗在我国民众的现实生活中依然普遍存在。
()男女比例失衡导致激烈竞争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103-107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进一步上升到117.94:100,由此引发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人口性别比失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抽样调查数据,2016年全国人口比为104.98。 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性别比相对较高的省市分为天津、广东、海南、浙江、江西、广西,分别为114.39、113、02、111.46、108.45和108.43; 较低的是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江苏、四川,分别为102.11、102.05、101.93、101.86、101.4、99.73,其中仅四川的比例低于100。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男多女少,女性在婚姻市场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男性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结婚,他们必须支付高昂的结婚成本,于是天价彩礼应运而生。
(三)财产代际转移和代内分配提出现实要求
家族共财是具有深刻伦理意义的财产观念,也是传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 然而,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分家分析财产”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家庭现象。 婚后分家的财产代际转移是新婚夫妇求天价彩礼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新婚夫妇来说,彩礼是最直接、最有名的正派经济援助,为了给婚后的新房寻求更好的物质基础,新夫妇有很大的动力去争取高额的彩礼扩大新家庭的发展基金。 这使彩礼支付实际上变成了提前分家,成为新婚小家庭在大家庭中谋求最大利益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新婚夫妇是主导,女性老家没有从彩礼中受益。 这时的彩礼不是家庭间的财产流动,而是家庭内财产的转移。 也就是说,儿子通过彩礼提前继承财产,最终成为新婚夫妇的共有财产。 另一方面,当家庭资源有限、有多个兄弟姐妹时,同代人会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天价彩礼是更有效的竞争手段。
(四)社会保障不足催生替代性需求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家庭,“养儿防老”“多育福”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信条,扩大家庭规模、分担风险仍然是农村居民实现自我保障的重要途径。 但是,20世纪长期实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规模普遍缩小,女儿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父母养老的依靠。 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彩礼有时会成为女性父母获得旧经济基础的重要来源。 另外,男性通过支付彩礼来证明自己家庭的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女性家庭的象征性补偿,让已婚女性安心。 因为按照传统习俗,女性一旦结婚,就会成为男性家庭的一员,男方父母养老的责任在男女双方,女方父母养老的责任则以索取巨额彩礼的形式转移给女方父母,保障他们未来的生活。
(五)从众、攀比与爱面子引发恶性循环
天价彩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广大农民顺应风俗形成的遵循现象。 调查显示,女人家索要彩礼、索要天价彩礼,除了“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女儿,我养女儿不容易”之类的表面之外,“大家都这么做,我却不是圣人。 他们都想要。 为什么不需要我呢? 难道我女儿不如别人的女儿吗?” 此外,在乡村社会“面子”很重要,在乡村社会没面子的人,工作往往很难,至少很难得到村民的普遍尊重和衷心认同。 因此,在乡村社会中为了面子,特别是面子而进行的竞争比较多。 天价彩礼也是村民为了保存和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攀比形成的不合理现象。 另一方面,也有家庭因为自己娶妻而付出了天价彩礼,所以希望和女儿结婚时能挽回成本,达到心理平衡。 另一方面,很多村民为了要面子而要面子。 彩礼越多,自己的女儿越有价值,自己也越觉得有面子。 这种虚张声势、虚张声势、虚张声势的争面子,加重了天价彩礼的风气。
本文内容《乡村振兴背景下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索》,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2021年1月第一次印刷,龚晶,赵姜,陈俊红主编,责任编辑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