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这个词越来越流行,渐渐朴素了。 在街上谁都可以通过清洁工说“女人能顶半边天”的道理来维护自己女人的尊严。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三个女主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她们意义疯狂地追求,向世界启示着怎样活着才能有活的价值。
女作家维吉尔对小说创作的执着使自己神经衰弱,她讨厌被束缚。 即使是和她相爱的丈夫,也会往返于伦敦和郊外,为她开设印刷厂,为她日夜焦虑。 她有着真挚而宝贵的、在别人看来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 但是,对于她自己,还是日以继夜地低头自言自语。 她不认为回应这些爱是合理的。 “没有义务,”她说。
她在活在世界之外的小说中无法自拔,哭着对姐姐说:“我要出去了,对吧? ”我问。 她追求的意义别人不能理解。 爱是存在的,包括爱她的丈夫,但救不了她。 对她来说,生活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掩盖了爱情带来的满足感,看透了本质之后,她也只能带着爱情走向灭亡。
死亡有时会继续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存在。
第二个女人劳拉,是个物质富裕、家庭美满的主妇,本应该在平淡的生活中消磨岁月,享受天伦之乐。 “德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这句话进入了她的生命和灵魂,维吉尔的精神世界将她本来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门。
劳拉终于意识到,在原本平凡的生活中,活着也只是为了丈夫、为了孩子。 儿子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她更清醒了。 我为做蛋糕而费尽心思,只是为了让爸爸知道我爱你,但如果不做,难道就不爱了吗?
我们这么努力地生活,挣扎着,在生活中衰老自己的容貌,枯萎自己的身体,世俗自己的灵魂,是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喜欢自己,喜欢自己吗? 这样下一代来到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意义。 这虚空,大象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无形、无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定义,永远吞噬着生命。 一旦染上,在某个时候突然侵袭大脑——,这样活着有什么价值呢?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海子,一个孤独地生活着,孤独地死去的诗人。 威尼娅也说,该死的是诗人,抱有理想的人不应该被生活的平凡折服。 他们死了,活着的人为了更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劳拉最后没有剥夺另一个孩子来的权利,但她给了理查德一生难忘的记忆。 预知母亲可能回不来了,两个小时的等待和痛苦,在之后的人生中始终记着。
第三个女人克拉丽莎,生活享受着喧嚣的幸福。 拥有合得来的同性女朋友,收养了活泼的女儿,鼓励着有才能的男朋友……。 在她的世界里,派对可以拯救生活的绝望,荣誉可以治愈身体里的艾滋病毒,而理查德却热衷于“用派对来掩饰寂寞”。 克拉丽莎突然发现,她的生活比理查德更平凡。 她的幸福只靠年轻时和理查德的回忆维持着。 理查德对生命的绝望让她不堪重负,她本来只是想办个派对。 就这么简单。
但是,与她所爱的人的世界相反,她爱上了一位无法爱的诗人。 在诗人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她也责备自己浅薄卑微的生命。
直到遇到高龄的劳拉-理查德的母亲,克拉丽莎终于了解理查德,明白他的死并没有那么伤害自己,他只是在行使自己选择的权力。 正如劳拉所说,她是个幸运的女人,一辈子都在选择她喜欢的方式活着。 培养异性恋、同性恋、女儿,照顾理查德……她毫不犹豫,一直随风而去。 这和维吉尔、劳拉、理查德不一样。 她不需要意义。 她只需要一个派对。 那是她的选择。
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女性开始成为自己的主宰,她们不再是爱情的傀儡、男性的奴隶,生命可以因价值和意义而膨胀。 贞节鸟居——不要立“相夫教子,三从四德”。 也不需要“女士优先,重女轻男”的特权。因为最起码的尊重就是不看重也不看轻。当然,她们也可以选择爱家庭、爱丈夫、爱孩子。 只是,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主张狭隘地埋葬屈服,她们只是
而作为女性自身,不应该为了依赖他人的财富和精神而付出太多的心血。 在别人的眉心和呼吸中患病,耗尽了繁华的一生,看不到自己。 作为一个有完全独立人格的人,必须时刻认识自己的需求,无视性别的限制,找到生命的关键词。 可以是爱,可以是事业,可以是自由,可以是孤独……。
女权即是人权。然而,这个病态的社会对女权主义有更多的歪曲和误解,肆意进行道德绑架和投机,对女性至上、女士优先、怜香惜玉等毒鸡汤文化深信不疑,呼唤女权主义身边有人说:“因为我是女人,所以不做脏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我是女性。 我只是负责花一样的美丽。 “我是女人。 你可以无理取闹。 ”
性别不是我们获得资源的好处,弱者渴望特权。 女权主义的鼻祖——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变成的。”,所以除了生理结构的差异,女性和男性没有区别,所有的弱点都是后天形成的,被强制分类。
但总有一天,女性会迎来最原始的曙光。 即使那时我早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