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眉山市富牛镇永光村,当地人口中“苏墓山”的虫鸣鸟鸣叫,弥漫着樟树的浓郁味道。 阳光穿过樟树的叶子,墓碑上留下了一点斑点。 树叶掉了下来,踩在上面,发出脆脆的声音。
墓碑上没有写程夫人的名字,“宋赠太子太师苏老泉墓”——程夫人与丈夫苏洵同葬。 苏轼和苏辙的衣冠冢,就在几步之遥。
程夫人的一生,以家为半径。 她织布,养活父子三人进京参加考试。 父子震动了京师,她又突然去世在“家庐倒塌、垣断壁漏”的眉山老家。 “一家亲子三语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躲在历史的帷幕后面,程夫人往往被称为“苏母”。
在近千年的眉山,同样的土壤上,女性们绽放出了更多的身影。
袁春梅自1996年创办书店以来,从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04年创办“东坡读书会”,先后走访了东坡地区几乎所有学校和周边区县100多所学校。 47岁的黄惠鹭,脑瘫的女儿初二时放弃了护士职业,成为全职陪护妈妈,将女儿培养成大学生,进入律所工作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报了美术班和舞蹈班。
也有沉迷于手工编织的冯燕霞,教了成千上万的学生。 2020年,青神县妇联成立“苏母艺术工坊”,冯燕霞是一名编织老师。 这不仅是消磨时间的爱好,对农村妇女来说,编织也是一种补充家庭、相互联系、走出家庭的方式。
家庭不是束缚,这些程夫人的乡亲们,既是母亲,又是妻子,更是女人。
用航空照片拍摄了眉山市的三苏祠。 这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和祠堂,位于眉山城西南。 程夫人曾在家外的纱总行经营丝绸生意。 北京新闻记者郑新泾摄
卷儿树
冯燕霞的百货店毗邻青神县高台镇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左手边是镇政府,对面是银行。 这家百货商店方便了镇上的人们,也供冯燕霞的女儿去读研究生用。
商店放下一半百叶窗,遮住了恶毒的太阳。 低头走进店里,最显眼的货架上摆着非卖品——,左边是一本关于编织物和苏东坡的书。 露出了密密麻麻、有年头的书脊,右边缠着各种颜色的毛线。
48岁的冯燕霞站在柜台上,踩着自己织的虎头布鞋,在老虎耳朵上绣上了金色的“吉”字。 她眼睛笑着,小声说话。 “我拿的时候很方便。 ”2018年乳腺癌手术后,冯燕霞戴上帽子,开始覆盖不再像过去树丛的头发。 帽檐上隐约露出一条通顺的眉毛。
她从小就喜欢历史,喜欢出眉山、“一蓥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架子上的《苏轼:乡愁与爱情》这本书最吸引她,写的是苏轼身后的四个女人,母亲和三个妻妾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眉山农村长着很多乌樱桃树。 叶子微微翻着,好像母亲在保护孩子,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卷木”。 眉山的女人们,就像乌樱桃树。
苏轼八岁时苏洵离家去黄鹂旅行。 程夫人织布养家,亲自教苏轼读书。 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苏洵终于回到了故乡。 几年后,他在《祭亡妻程氏文》上说:“儿子教了我。 母亲很辛苦”。
冯燕霞小时候也有这样“辛苦”的妈妈。 白天干农活,有时晚上从竹口袋里掏出针线,给孩子和丈夫穿上鞋底直到天亮。 “妈妈牌”布鞋柔软,穿着舒服。 我问妈妈怎么织,她说“你们不知道”,冯燕霞还在看。
这点燃了冯燕霞对编织的兴趣。 因为害怕破坏绣花针,妈妈不会把针线给她。 冯燕霞砍下竹子,用刀削尖,拾起地上的线头,织成小块。
戴着不平整、长长的、在外出时会被嘲笑的围巾,是她的第一部作品。
老师在前头上课,冯燕霞在抽屉里做手工。 她经常步行进城去买一本编织的书,但一时买不到,所以先让店员拿来,等零花钱攒够了再买。
1990年,冯燕霞初中毕业后,接到父亲的衣鉴,先在家看商场,婚后另立门户。 当时,眉山首条跨江大桥的岷江一桥开通至今才四年,两岸轮渡的历史才刚刚结束。 但如今,由于每天无法满足12万多人的通行需求,按照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的新岷江一桥,屹立江涛。
平时看店里,冯燕霞的手没有闲着,毛线在指尖来回移动。 除了织毛衣,还拿着钩针,玫瑰、斜挎包、卡通娃娃从手指间流了出来。 邻居们都知道,百货店旁边入口紧闭的店里,摆满了她编织的玩具。 参观后说:“你不是技术,而是艺术。 ”有人感慨道。
来店里买东西的女性,总是留下“这个真漂亮啊”的话。 冯燕霞说:“学不学都行。 我来告诉你。” 对方又挥手,“不能学习。 不能学习。 ”。
冯燕霞在店里看到一本编织笔记本,后面的架子上摆着书和毛线。 新京报记者杜寒三摄
李霞住在对面二楼,智力有点障碍,请不要来。 这一天,李霞倚在柜台上,低头织猫。 说是猫,额头上绣着“王”。 “这不是老虎。 是猫。 ”
虽然针脚弯曲,但有时也会被好心人付钱买。
几十年后,冯燕霞的学生不仅仅是李霞。 在网上,接受过训练的学生有成千上万。 他们中有地震灾区的灾民、农村妇女和残疾人。 冯燕霞是一个教捕鱼的人,她想教更多的人饮食技巧。 我还想给她们家庭琐事之外的快乐。
店里时不时来客人,冯燕霞迅速跑到收银台,拿到零钱,像缝针一样整理钩针符号,见说明。 x表示短针,f表示长针,s表示拔针。 ……学习英语,从ABCD学习,这些符号也是编织的入门。 柜台上堆着几袋金灿灿的小铃铛。 她从架子上拿出熊猫车挂了起来。 红色的蕾丝环,打着流苏。 中间的熊猫胖乎乎的,羞得脸红。 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日前,冯燕霞应邀到九寨沟培训零基础的残疾人学生。 她听到车子挂在当地的旅游胜地很畅销。 大熊猫是九寨沟的旅游名片,“游客以为是当地人织的,就带一个去。 ’即使15天没有碰过钩针的人,也可以在她的指导下织挂熊猫车。
痕迹
2017年,冯燕霞划清界限,勾了《程夫人教子》。 苏轼、苏辙、苏八娘围在程夫人身边,程夫人呈丹凤三角眼,柳叶弯下眉来,腰系红线装饰。 手里握着拇指长度短的《后汉书范滂传》。 这是冯燕霞逐字抄写在方便的彩票上,用针线缝制的。
冯霞是三苏祠的常客,这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和祠堂,位于眉山城西南纱总行,程夫人曾在室外纱总行经营丝绸生意。
眉山市古纱总行、程夫人曾在这里经营丝绸生意。 北京新闻记者郑新泾摄
有一段时间,三苏祠的房间里摆放着程夫人的蜡像。 冯燕霞解说员说,程夫人为了靠织布,让儿子们和丈夫赶考,平时还负责苏轼兄弟的教育。 她想把脚停在这里,记住程夫人的样子。 她隔着拉上的绳子偷偷把手伸进去,拍了一张蜡像不同角度的照片。
冯燕霞满脑子的,索性花了两个月,每天从早忙到晚,查了《程夫人教子》。 现在,这个编织物被放在百货店旁边的工作室里,训练学生的时候拿来了,“你觉得这个女人是谁? ”。
头两年,冯燕霞去程家口村找程夫人的踪迹,里面和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什么也没找到。 她只记得春天。 河边黄色的油菜花盛开着。
写村支书17年的李云华,因犯祖宗有人抄满门斩的错误,为避免连坐,程家口人将“程”姓改为“陈”,陈姓一直沿用至今。
我觉得这和冯燕霞在这个村子和她寻找的痕迹有某种关联,但更多的故事消失在历史里。
程夫人的父亲程文应、官至大理寺丞相是眉州名门望族,“程氏富,苏氏穷。 ”苏洵直到27岁才读书,为了让丈夫专心读书,程夫人卖掉了自己带的值钱物品,以此为本钱经营丝绸生意。 不到几年,贫穷的苏家就成了“富户”。
程夫人结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不满一岁就早逝了。 程夫人又生了五个孩子,次女和长子英年早逝,四苏八娘婚后被虐待死于夫家。 程夫人27岁生苏轼,30岁生苏轼。
嘉佑元年,苏轼和弟弟苏轼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参加考试,母亲程夫人在家。 似乎是一种呼应,如今在家嘴村,很多女性也留在家里。 据村道路简介,全村外出务工人员615人,其中男486人,女129人。
正午,中午正是旺季。 一位老妇人在自家院子里,用杨叉晒着稻草。 前面民房的墙上,画着程夫人教苏轼读书,桌上放着洗好的衣服。 为弘扬苏母文化,去年,程家嘴村将苏母故事“搬”进墙里,用壁画的形式展现出苏母的仁爱善行、勤俭持家和相夫教子的精神。
墙上的程夫人慈眉善目,若无其事地笑着。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描绘的程夫人,正是这样一个仁爱的形象。 苏轼兄弟小时读书的园中,长满了翠竹、柏树,各种庭院里的树,鸟雀在丛林间招朋引伴。 程夫人担心家人会伤害鸟雀,警告孩子的仆人,不要杀死或挖出鸟蛋。 久而久之,感到善意的鸟雀,把巢放在低矮的树枝上,鸟巢里的幼鸟低头看得见。
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也写道:“我知道,寻求族亲贫困的人,会嫁人振兴事业。 乡人有急用者,时亦周焉。 ”程夫人寻求生活困难的百姓和亲戚,为他们娶妻,救济他们,让他们有产业。 对突然有困难的同乡,总是很亲切。
现在的程家嘴,程夫人可能还留着什么。 在挂有“苏母园”的种植小区,竹篱上写着“传承苏母文化,帮助乡村振兴”。 目前,程家嘴村拥有木材加工厂、机械加工厂、砂石加工厂一座,种植水稻4500多亩,蔬菜800多亩,川芎中药材650多亩和西瓜450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35826元。
去年8月,程家嘴村苏母药材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就分红了。 合作社向出资的155户村民发放股息共计49865元。 程家嘴村党委书记邓玉波告诉当地媒体,“五年内把合作社建成全县示范基地,争取让我们农民的收入再翻一番。”
眉山新风
在眉山,程夫人开始留下新的痕迹。
在眉山市区二环东路、眉山母亲河岷江西侧,是以“苏母文化”为载体的开放式城市公园苏母公园。 越来越多的眉山人不仅认识岳母、苏母、孟母这三大贤母,更牢记屠呦呦、王亚平、张桂梅这些时代新风。
眉山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 女性的形象越来越丰满了。
在冯燕霞的帮助下,许多当地妇女学会了编织。 编织的意思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能传达。
出了冯燕霞的百货商店,往北走一百来米,就是李红丽开的照相馆。
李红丽的丈夫身体不便,家里有老人,外出打工不方便,两人守着照相馆生活。 十多年前,李红丽跟着冯燕霞学织毛衣。 学会后,空闲时李红丽增加了副业。 前后一个多星期,一件毛衣卖了一百多块钱。 这是她嘴里贴的家用“盐巴金”。
后来,冯燕霞给李红丽找了一份编织订单,长时间一个月能赚一千八百,还能照顾房子。
2021年,学会了这些编织的女性们给有困难的孩子们做了好几件毛线背心。 成品是红色的,织有熊猫头像,标签上写着编织物的名字。 青神县妇联副主席杨芳说,姐妹们通过手中的棒针,激发了程夫人般的爱心。
程夫人做丝绸生意的纱总路过城外,袁春梅开了一家书店,笑称自己是程夫人的邻居。
她坚持全民阅读推广,2004年成立“东坡读书会”,走访了东坡地区几乎所有学校和周边区县100多所学校。 这来源于她“读书改变人生”的执念。 “孩子必须读书。 不读书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做什么呢? ”
袁春梅列举了两本关于苏东坡的书,她坚持全民阅读推广,走访了东坡区几乎所有的学校和周边区县的100多所学校。 新京报记者杜寒三摄
作为母亲,程夫人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担心。
苏轼10岁时父亲苏洵在外游学。 有一天,夫人教苏轼读范滂的传记。 范滂反对宦官,两次被捕。 范滂和母亲决裂了。 “弟弟尊敬你就足够了。 我跟着先父去黄泉。 我正要死。 ”苏轼问妈妈。 “我变成范滂那样的人,你同意吗? ”程夫人说:“你会做范滂,我不会做范滂的妈妈吗? ”
袁春梅的儿子曾经很淘气,她催促儿子读四年故事书,主动去读。 9岁的时候,儿子写了诗《理想》。 “理想是鸟向你飞来,理想是蝴蝶向花飞去,理想是天使向人凋谢。 ”
这让袁春梅看到了读书带来的变化。 现在实体书店的生意不景气。 袁春梅算过账。 平均一百多人的读书会,每人寄一本书要三千多元。 但是,她觉得应该坚持这件事,“我谁来做? ”
8月27日,袁春梅办公室的角落里,又堆了几本书。 她打算入学后发给学生们。
是母亲,也是女人
2016年,眉山东坡湖公园更名为苏母公园。 当地四大主题公园以苏洵、苏轼、苏辙命名,苏母公园也名列其中。 苏母不留鸟雀等故事,成像矗立在苏母公园。
眉山市区的苏母公园里,矗立着程夫人的雕像。 新京报记者杜寒三摄
但6年过去了,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方永江,仍习惯被称为“程夫人公园”。 这是他心中的隐痛。 对苏母公园的称呼,让我觉得程夫人还是躲在“三苏”后面,“随夫家姓”。
方永江说,程夫人和当前倡导的新时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是与时俱进的薪火。
他写了《请叫我程夫人公园》这篇文章。 “如果没有‘三苏’,可以像勉夫教子、顿亲善邻的程夫人那样流芳百世,但如果没有程夫人,能否产生独步古今的‘三苏’父子,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古代三大慈母程夫人堪称十全十美,但一个人姓是上天的恩赐。 眉山从那时起就很珍惜——,所以就叫我程夫人公园吧。 ”
嘉祐元年(1056 ),48岁的苏洵率领两个儿子去北京参加考试。 次年,苏轼兄弟双双进士,苏洵进贡的《权书》等文章受到朝廷高度评价。 欧阳修称赞说:“眉山在西南数千里之外,一天到晚父子躲着名动京师,苏氏的文章天下入侵。”
父子三人高兴,程夫人在眉山去世,享年48岁。 父子三人闻讯,回去离开了一年多的老家。 苏洵说。 “洵出门的时候,一个结实的孩子守着房子回来房子坏了,篱笆破了,好像逃到了家里。 ”
眉山市富牛镇永光村、苏洵和程夫人葬在这里,墓守仰望墓碑。 北京新闻记者郑新泾摄
眉山当地学者、原青神县文广新局长邵永义感慨程夫人的生命结束,称“她是悲剧人物”。 在他眼里,如果丈夫和儿子们留下传世文章而不是文人墨客,程夫人也注定要被历史所湮没。 “这样的母亲太多了”
“一听到‘爱护家’‘温柔’,我就很有压力。 你知道吗? 这些都是标签,”青神县妇联副主席杨芳说。 由于时代的限制,程夫人无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里,“女人的生命是鲜活的”。
冯燕霞有切身的感受。
年轻的时候,她去贫困地区培训学生。 50多岁的女性,回家后练习编织玫瑰,引起了丈夫的不满。 “你在做什么? 还不拖地。 ”但是,研修结束后,用毛线织了花束和铁钉后,丈夫又改变了态度。 “坐下,我来拖。 ”她对冯燕霞说:“我在家里的地位都上升了。 ”。
2020年新冠灾祸期间,杨芳看到家庭问题激化,就想用毛线捆把姐妹们联系起来。 “一起学编织,谈谈孩子的教育和家庭交往,心情会变得轻松。”
杨芳成立了苏母艺术工坊,邀请冯燕霞当老师。 工坊的学生有癌症患者、单身母亲和残疾人。
2020年3月,第一期研修开始。 冯燕霞是从几个有缘的阿支布哈、凉山嫁过来的,不识字,腿脚残疾,放不下生了两个孩子的彝族妇女。 她和杨芳打听了阿支布哈的地址,下课后直奔她家,把材料包送到她手里。
杨芳说,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承担着许多家庭的责任。 编织可以丰富她们的精神世界。
青神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萤火虫。 阿支布哈用粗糙的手在闲暇时编织萤火虫包裹。 杨芳注意到她们的变化,不再转移视线,眼睛里渐渐有了光,舍不得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
今年1月,冯燕霞、阿支布哈和几个姐妹被邀请到央视舞台。
阿支布哈问冯燕霞。 “北京在哪里? ”途中,阿支布哈继续拍照,寄给老家的亲戚,但她腿脚不便,被姐妹们抱在行李箱里。 她们推着她去了天安门。
同在1月,阿支布哈、李红丽等20多位苏母艺工坊女性编织的3000张月桂叶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颁奖花束登上世界舞台。 她们时不时地拥进冯燕霞的百货商店,往往在自己家里,拖地,吃完饭,干完农活,抓紧时间编织月桂叶。
在冬奥会上,月桂队取得了胜利。 颁奖仪式上,运动员拿着花束。 这些女人来自程夫人的家乡。 家庭对她们来说,不再是束缚,她们胜利了。
参考资料: 《苏轼立人》《苏轼:乡愁与爱情》010《苏东坡新传》30100103010
新京报记者杜寒三摄郑新泾编辑陈晓舒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