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交易量不是小把戏,是毒药!
币圈老铁们。最近又有人问我刷交易量的事。说真的。这问题我太熟了。七年来见过太多人栽跟头。刷交易量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交易所或项目方自己造假。用机器人或者内部账号来回买卖。把交易量做上去。吸引韭菜进场。看起来热闹。实则全是水分。
其实呢。我刚入行时也踩过坑。有次看到某交易所日交易量破百亿。赶紧冲进去。结果第二天直接拔网线。账户里的币全没了。血亏50万。这种事见多了。今天必须跟大家说清楚。
刷量手段千奇百怪
最常见的就是对敲交易。A账号卖。B账号买。钱兜一圈回自己口袋。交易量上去了。实际没流动。有些更狠的。直接写程序自动刷。24小时不停。看着K线完美。实际全是假的。
还有种叫wash trading。自己跟自己交易。手续费都不用交。交易所和项目方联手。把数据做得漂亮。吸引新人接盘。我上次写文章就曝光过一家。日活才200人。交易量却号称碾压OKX。这不是扯淡吗。
巨鲸们也爱玩这招。拉盘前先刷量造势。等散户跟风就砸盘。话说回来。这种FUD满天飞的市场。新手根本分不清真假。
风险大到你想不到
最直接的风险就是钱包被清。交易所刷量往往意味着准备跑路。等你发现不对劲。钱已经转去冷钱包了。我亲眼见过三个交易所。刷量高峰后一周内全挂。用户投诉无门。
还有个隐形风险。你看到高交易量敢重仓。结果流动性根本不足。想卖的时候发现没人接。瞬间被套牢。这种gas war打起来。手续费比本金还高。直接rekt。
最可怕的是法律风险。今年SEC已经抓了好几个刷量交易所。负责人全被请去喝茶。连带着投资者账户冻结。钱拿不回来。我有个粉丝就这样。现在还在打官司。律师费都比本金高。
三招教你避坑
第一看订单簿深度。真实交易深度均匀。假的订单簿薄得像纸。我上次测试某平台。挂单前十档加起来不到1000U。这也能叫高流动性?
第二查链上数据。用Etherscan或者Blockchair。看真实转账记录。交易量和链上转账严重不符。基本就是刷的。上个月有个项目。交易量显示5000万。实际链上才200万。差距太大。
第三关注用户反馈。Telegram和推特骂声一片。基本跑不了。我建了个黑名单群。专门收集这类信息。粉丝少于1000还敢吹日活万的。闭眼都能猜是骗子。
别被数据蒙了眼
说白了。交易量不是衡量交易所好坏的唯一标准。我建议新手先从小平台开始。提币测试速度。客服响应快不快。别一上来就冲大资金。
有个老铁听我劝。先转100U测试。结果提币三天不到账。立马撤出。躲过一劫。这种案例太多了。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高交易量背后往往藏着大坑。
最近币圈回暖。骗子也多了。看到交易量异常高的平台。先冷静。查查底细。别等归零了才后悔。你钱包里的钱。每一分都是血汗。别让刷子们当韭菜割了。
最后提醒。投资前多问多查。实在拿不准。来我评论区问我。七年老韭菜不收钱。就怕你上当。毕竟这行坑太多。能帮一个是一个。
币圈刷交易量的常见手段有哪些?
其实呢,刷交易量主要有几种方法。
你看,第一种是自买自卖。
就是用自己控制的账户互相交易。
制造出虚假的成交记录。
第二种是用机器人自动刷单。
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无效订单。
第三种是挂虚假大单。
订单簿里全是大额买卖单。
但实际很少真正成交。
最后是跨平台对敲交易。
资金在不同交易所间空转。
这样就能虚增整体交易量。
刷交易量对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危害?
说白了,刷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骗人。
它会让投资者误以为市场很活跃。
很多新手看到高交易量就跟进。
结果发现这全是假的。
等刷量停止后价格可能暴跌。
投资者的钱就这样打水漂了。
另外,刷量破坏了市场公平性。
正常交易被人为手段干扰。
价格失去真实性。
投资者很难做出正确判断。
还有监管风险。
一旦被查出可能关停平台。
用户资产安全无法保障。
怎么看出交易所刷了交易量?
判断刷量其实有迹可循。
首先看交易量是否异常暴涨。
但没有实际利好消息支撑。
其次检查订单深度和成交量。
如果挂单很大但成交很少。
基本可以确定有问题。
再看价格和交易量的关系。
交易量猛增但价格没变化。
这也是刷量的典型特征。
建议用多个平台交叉验证数据。
比如同时查看CoinGecko和CoinMarketCap。
靠谱的项目交易量不会忽高忽低。
话说回来,投资还是要看项目本身。
别被表面数据迷惑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