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到底是个啥?
说实话,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懵过。看到M0、M1、M2这些术语就头大。广义货币就是M2啦。央行管它叫M2,老百姓管它叫广义货币。说白了,就是市场上能用的钱都算进去。
狭义货币M1只算现金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呢,多了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这些。你银行里的定期理财也算。甚至货币基金余额宝也算。反正能随时变现的都算。
我在币圈混了七年,发现很多人把广义货币和加密货币搞混。这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广义货币是国家法定的。加密货币是去中心化的。最近央行数字人民币DCEP出来,才算有点交集。
为啥这概念对炒币的很重要?
你可能觉得这和币圈没关系。其实大有关系。你看啊,当央行放水,广义货币增加。钱就多了。这些钱可能流入币市。去年美联储疯狂印钞,M2暴增。然后比特币就起飞了。
巨鲸们都在盯着M2数据。因为这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流动性一好,大家就敢买币。流动性收紧,市场就容易rekt。所以每次央行公布M2数据,我都得第一时间看。
话说回来,最近FUD满天飞。有人说M2增速放缓,熊市要来了。这个观点吧,我觉得太片面。虽然M2很重要,但忽略了加密货币市场的独立性。现在机构进场多了,币价不完全跟着法币走。
加密货币算不算广义货币?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明确:目前不算。各国监管都没把比特币算进M2。不过有些国家开始试点。比如萨尔瓦多把比特币当法定货币。理论上,那里的比特币应该算广义货币。
但大部分国家还是传统路子。广义货币还是以法币为主。有趣的是,USDT、USDC这些稳定币,市值都快赶上某些国家的M2了。但监管还是没承认它们的地位。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把交易所余额当货币。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广义货币。交易所跑路风险大,不能算稳定资产。我之前就踩过这个坑。冷钱包被误操作,差点全军覆没。
普通人该怎么用这个知识?
看懂M2数据对炒币有帮助。央行放水的时候可以适当加仓。但别太激进,gas war的时候手续费能吃掉利润。
其实呢,广义货币增速放缓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意味着通胀要控制住了。市场需要健康调整。我建议你关注各国央行报告,但别被数据牵着鼻子走。
你看,我写文章这么多年,发现太多人只盯着K线。其实宏观指标更重要。M2数据每月初公布,记得查一下。各大财经网站都有,不用去翻央行官网那么麻烦。
最后提醒一句,别把广义货币和空气币搞混了。现在项目方吹得天花乱坠,说自己的币是"数字广义货币"。这基本都是割韭菜的话术。真要合规,得先过监管那关。
说白了,搞懂广义货币,能帮你避开不少坑。下次再看到M2数据,就知道是啥意思了。不用再问"广义货币是什么意思"这种问题啦。
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有什么区别?
M1是狭义货币。它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简单说,M1是你口袋里的钱和能随时取出来的钱。
M2是广义货币。它包括M1加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所以M2范围更大。它不只算能马上花的钱,还算了存起来的钱。
M1代表实际消费能力。你看,大家手里有钱才会花。
M2既看实际消费力,也看潜在消费力。因为存的钱也能取出来花。
M1增长快,说明市场活跃。大家愿意交易,经济有活力。
M2增长快,说明投资多。但不一定代表大家在消费。
说白了,M1是"现在就能花"的钱,M2是"随时能变成花"的钱。
为什么M2过高而M1过低会带来经济风险?
M2过高M1过低,这不是好现象。
M1低说明大家手里现金少。消费意愿可能不高。
M2高说明钱都存银行了。或者投到其他地方去了。
其实呢,这反映一个问题:投资过热,但消费需求不足。
钱都跑去炒房炒股了。没人愿意拿钱出来消费。
长期这样,经济结构会失衡。生产的东西没人买。
你看,企业看到没人消费,可能减产裁员。
结果就是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所以央行会关注这个指标。及时调整货币政策。
话说回来,健康的经济应该M1和M2保持合理比例。
不同国家的广义货币统计标准有什么差异?
各国统计广义货币的标准不太一样。
中国用M2表示广义货币。包括M1加定期存款等。
美国呢,他们用M3表示广义货币。范围比M2更广。
英国更特别,他们用M4。包含更多金融产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各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同。
美国金融市场发达。货币形式更多样。
所以他们的统计口径更宽。把更多金融工具算进去。
中国M2包括这些:M1加居民储蓄加企业定期存款。
其实呢,这反映各国对"钱"的定义不同。
有的国家认为某些金融产品也算钱。有的则不算。
话说回来,比较各国经济时要注意这个差异。
不能直接比M2数值。要看各自的统计方法。
各国央行会根据国情调整统计口径。这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