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清楚,SATS不是独立币种
很多新手容易搞混。SATS其实是satoshis的简称,不是单独的币种。它是比特币的最小单位,就像分币是人民币的单位一样。1 BTC = 100,000,000 SATS。
有人看到交易所上架了"SATS",以为是个新币。其实这是Ordinals协议推出的比特币NFT项目。严格来说它基于比特币网络,但有自己的特点。
我在OKX上查了下。他们确实有SATS交易对,但标注得很清楚:SATS/USDT。这其实是Ordinals生态里的代币,全名叫Satstack。
Ordinals上的SATS有没有销毁机制?
我翻看了项目白皮书和官网。Satstack(SATS)确实有通缩设计,但跟传统销毁不太一样。
项目方把2100万枚SATS分成三部分:
- 50%用于社区奖励
- 30%给团队和早期投资者
- 20%做流动性池
重点来了。他们的"销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1. 每次转账收0.5%手续费,部分用于回购销毁
2. 社区投票决定额外销毁比例
但说实话,这种机制效果有限。我查了区块浏览器数据,目前只销毁了不到1%的总量。比起BNB那种真金白银回购,力度差远了。
有趣的是,很多韭菜被"销毁"字眼忽悠。其实大部分项目所谓的销毁,就是把币转到黑洞地址。看起来总量减少,但实际流通量变化不大。
比特币本体有销毁机制吗?
说到satoshis(SATS),得提比特币本身。比特币网络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销毁机制。
但有个隐藏特性:发送到无效地址的BTC会被永久冻结。比如打到0x0000...这种地址,等于变相销毁。
我去年就遇到个惨痛教训。朋友把1.5个BTC转错地址,至今躺在区块链上动不了。按现在价格算,相当于销毁了10万人民币。所以钱包地址一定要反复核对!
另外,矿工费也算一种特殊"销毁"。每笔交易的gas费会被矿工拿走,但严格来说不算销毁。
市场上常见的销毁套路你得知道
现在项目方爱提"销毁",但水分很大。我小编建议了几个常见套路:
第一种是定期销毁。像BNB每季度烧币,确实能推高价格。但小项目往往只烧个零头,实际影响微乎其微。
第二种是交易销毁。每次转账自动销毁部分代币,但会推高gas费。我见过最狠的项目,手续费高达5%,用户都跑光了。
第三种最坑人:伪销毁。把币转到自己控制的地址,美其名曰"销毁",其实随时能拿出来。这种项目千万别碰。
建议查证方法:去区块浏览器看销毁地址。真正的黑洞地址应该没有私钥,像0x0000...开头的。如果能查到余额变动,基本是假销毁。
普通用户该关注什么?
说实话,销毁机制不是重点。我做这行7年,发现真正重要的是三点:
流通量是否真实。很多项目把大部分币锁在合约里,看着流通盘小,其实随时可能抛售。
团队是否靠谱。查查开发团队背景,有没有跑路前科。去年有项目销毁30%后,团队直接提币跑路。
实际应用场景。没有真实需求的币,销毁再多也没用。就像我前年踩坑的某个 meme 币,销毁了50%还是归零。
最后提醒。看到"销毁"宣传先别激动。去官网找技术文档,用区块浏览器查记录。实在拿不准,可以问我。毕竟我被FUD坑过好几次,这些套路门儿清。
话说回来,与其关心销毁,不如学好钱包安全。我下期准备写冷钱包操作指南,感兴趣的留言告诉我。
SATS币到底是什么,与比特币有什么关系?
SATS是比特币的最小单位。
你看,它其实就是"聪"。
1 SATS等于0.00000001比特币。
说白了,就是比特币的一亿分之一。
SATS让小额比特币交易变得简单。
很多人用它进行微支付。
其实呢,SATS不是独立的加密货币。
它是基于比特币网络运行的。
比特币越来越普及,SATS也跟着火起来。
它解决了比特币单位太大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加密货币会有销毁机制,而SATS币没有?
销毁机制是减少代币供应的方法。
很多项目用它来提高币值。
但SATS情况不一样。
SATS只是比特币的细分单位。
比特币本身有固定总量2100万枚。
所以不需要额外的销毁机制。
比特币协议已经设计好通缩模型。
每四年挖矿奖励减半一次。
话说回来,SATS的价值完全依赖比特币。
它没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模型。
没有销毁机制对SATS币的价格和投资价值有何影响?
SATS价格直接跟随比特币波动。
没有独立销毁机制反而更稳定。
它的价值完全由比特币决定。
投资SATS其实就是投资比特币碎片。
比特币涨,SATS自然跟着涨。
比特币有通缩属性,总量固定。
长期看,比特币稀缺性在增加。
所以SATS也受益于这个特性。
目前SATS没有自己的市场调控机制。
它更像是比特币的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