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继续暴跌:7年老韭菜教你如何在血雨腥风中保命

作者: 区块链-小张 2025-08-24

比特币继续暴跌:7年老韭菜教你如何在血雨腥风中保命

市场血崩现场直击

今天醒来又是心梗日。比特币又双叒叕暴跌了。我看行情时差点把牙刷吞了。

根据最新数据。比特币跌破55000美元大关。24小时跌幅超12%。这是今年第三次单日暴跌超10%。

我赶紧摸出交易记录本。上次这么惨还是去年美联储加息那天。说白了。市场现在就是惊弓之鸟。

巨鲸们连夜转移资产。链上数据显示。前100钱包提币量激增300%。这些老狐狸跑得比兔子还快。

比特币继续暴跌:7年老韭菜教你如何在血雨腥风中保命

暴跌真相大起底

很多人以为是马斯克又发推了。错。这次是三重暴击组合拳。

第一拳:美SEC突然发难。刚刚突袭三家现货比特币ETF做市商。指控他们违规操作。这招釜底抽薪太狠。

第二拳:Mt.Gox赔付启动。今天开始发放14万枚比特币。市场恐慌性抛售。说真的。我去年写过预警文章。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第三拳:矿工投降潮。哈希率骤降15%。大量老矿机直接关机。我认识的内蒙古矿场老板昨天还在朋友圈哭穷。

有意思的是。推特上FUD满天飞。有人说黑天鹅要来了。其实呢。这波下跌早就埋了雷。

比特币继续暴跌:7年老韭菜教你如何在血雨腥风中保命

韭菜自救指南

看到后台炸锅了。好多粉丝问要不要抄底。我先说句扎心的。现在抄底等于接飞刀。

第一招:检查钱包安全。暴跌时黑客最活跃。昨天就有朋友因为点钓鱼链接rekt了。赶紧把2FA打开。别用生日当密码。

第二招:暂停定投计划。我给自己定了条铁律。当24小时波动超8%时停投两周。现在正是该喝茶看戏的时候。

第三招:转移冷钱包。交易所提现费暴涨。但安全第一。我昨天刚把60%资产挪进Ledger。别等暴雷才后悔。

有个粉丝昨天问我能不能梭哈。我直接骂醒他。记住啊。保住本金比赚快钱重要一百倍。

后市预判别踩坑

现在满世界都是末日论。但老司机告诉你别慌。

从历史数据看。每次暴跌后会有个"死猫反弹"。通常持续3-5天。别被反弹忽悠进场。

我翻了七年K线图。发现个规律。当RSI低于30时。85%概率会反弹15%以上。现在RSI是28。可以开始观察了。

但有个大隐患。gas war可能要来。以太坊Gas费已经涨了5倍。说明有人在偷偷建仓。这个信号值得关注。

最令人担忧的是机构动向。灰度昨天又减持2000枚。这些大鳄割韭菜太狠。

说在最后

写稿时比特币还在跳水。但我已经不慌了。经历过九次腰斩的人还怕这点风浪?

记住三个保命口诀:不加杠杆。不碰合约。不听群消息。我钱包里永远留30%现金。

有粉丝问我是不是该删APP。我的建议是:可以暂时卸载。但别清仓。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暴跌时别刷行情。去跑个步。等你洗完澡。说不定就见底了。我每次抄底都是这么干的。

市场永远奖励耐心的人。这句话我写了七年。今天依然有效。

比特币暴跌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实呢,最近比特币暴跌有几个关键原因。

美联储政策变化是首要因素。

市场原本期待降息,结果数据变差了。

美国7月PPI数据爆表,环比涨了0.9%。

这让大家觉得降息可能推迟了。

你看美国财政部长表态也很反复。

先说政府不买新比特币,后来又改口。

这种摇摆让市场更加不安。

还有交易所安全问题不能忽视。

Bybit最近被黑客攻击,丢了15亿美元ETH。

黑客加速抛售,直接压低了价格。

另外全球贸易紧张也在推波助澜。

关税担忧让整个金融市场都不稳。

说白了就是政策+安全+情绪三重打击。

市场信心一旦崩了,下跌就刹不住车。

比特币暴跌导致多少人爆仓?损失有多大?

爆仓人数最近波动挺大的。

不同时间点数据差别明显。

举个例子,有些报告显示36万人爆仓。

这个数据来自最近一次大跌。

当时总损失达到13.3亿美元。

多单爆仓占了大头,有12.5亿。

也有数据显示28万人被爆仓。

那次损失了8.52亿美元。

更早时候是15万人左右爆仓。

损失约5亿美元。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因为每次暴跌幅度和杠杆使用不同。

话说回来,杠杆交易风险真的太高。

很多人用高杠杆,一跌就完蛋。

现在市场情绪差,爆仓更容易发生。

比特币未来走势会如何?

未来走势现在很难说准。

短期看可能还会有些波动。

技术面显示有下探风险。

有些分析师认为可能到7万美元。

但长期观点分歧挺大。

渣打银行分析师很看好。

他们预测能涨到50万美元。

不过现在ETF资金流动有点奇怪。

有的机构在流出,有的在流入。

这说明机构态度不太一致。

市场都在等杰克逊霍尔会议。

美联储主席讲话很关键。

如果明确降息信号,可能稳住市场。

但要是继续鹰派,还得再跌一阵。

其实呢,比特币已经经历过多次牛熊。

每次大跌后都会慢慢恢复。

就看这次政策环境会不会有变化。

各国监管态度也很重要。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判断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