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stream获数亿美元投资,比特币底层技术再迎春天?

作者: 区块链-小张 2025-08-23

Blockstream获数亿美元投资,比特币底层技术再迎春天?

Blockstream最新融资引爆行业关注

最近有个大消息。Blockstream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金额高达2.1亿美元。投资方阵容相当豪华。包括贝莱德、富达等传统金融巨头。

说实话我有点惊讶。加密行业正处熊市。这时候还能拿到这么多钱。说明机构对比特币底层技术还是很看好。我记得2022年他们B轮融资才2.1亿。现在又来一轮。有意思。

我在币圈混了7年。很少见传统金融机构这么积极。贝莱德可是全球最大的资管公司。富达也不是小角色。他们这次集体出手。肯定不是来玩的。可能看到了比特币长期价值。

Blockstream获数亿美元投资,比特币底层技术再迎春天?

Blockstream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很多人只知道比特币。但不知道Blockstream是谁。其实他们可是比特币技术的重要推手。创始人Adam Back。是比特币白皮书发表前就研究加密技术的大牛。

他们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比特币侧链技术。二是闪电网络开发。三是比特币挖矿芯片。这次融资后。估计会加大闪电网络投入。

闪电网络很多人可能不太懂。简单说就是让比特币转账又快又便宜。不用等十分钟确认。现在比特币转账慢。手续费高。闪电网络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有意思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突然对这个感兴趣。可能是看到Visa处理能力有限。想用比特币技术做跨境支付。毕竟SWIFT系统太老了。效率低还贵。

Blockstream获数亿美元投资,比特币底层技术再迎春天?

这次融资对普通用户有啥影响

说实话。短期可能感觉不到啥变化。但长期来看是个好事。机构资金进来。技术发展会更快。比特币网络性能提升。我们转账会更方便。

不过也有人担心。机构进来会不会控制比特币。说白了。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谁也控制不了。Blockstream只是做技术。不是控制比特币。这点不用担心。

我之前写过。比特币最大的问题是实用性。转账慢手续费高。现在有人专门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用户是好事。以后用比特币买东西会更顺畅。

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

看到这种新闻。很多人想追涨。我建议冷静点。Blockstream是私有公司。融资不等于上市。我们买不到他们股票。别被FUD带节奏。

但可以关注相关生态。比如闪电网络项目。像LND、c-lightning这些。可能有机会。不过这些技术门槛高。小白不太容易参与。

我经常跟粉丝说。投资要分清楚。比特币是比特币。公司是公司。Blockstream融资成功。不代表比特币马上大涨。别把两码事混在一起。

我的个人看法

说实话我挺看好这次融资的。说明传统金融开始认真对待比特币底层技术。不是只盯着炒币。这是个好信号。

不过要注意。融资新闻出来。市场上肯定有人喊"重大利好"。其实影响是长期的。别指望明天就暴涨。投资最怕的就是追高被套。

我之前就说过。比特币要真正普及。必须解决使用体验问题。现在有人砸钱搞这个。是好事。我们用户最终会受益。

最后提醒大家。看到这种新闻。别急着all in。先搞清楚和自己有啥关系。投资要理性。别被巨鲸们的动作带偏了方向。记住。市场永远有机会。安全第一。

BlockStream真的获得数十亿美元投资吗?

BlockStream确实获得巨额投资。不是数亿而是数十亿美元。彭博社3月5日报道证实了这点。这些资金用于推出三只新基金。其中两只专注于加密货币借贷。第三只采用对冲基金策略。公司今年1月首次披露计划。4月1日三只基金正式上线。外部资本引入从7月1日开始。去年10月FulgurVentures领投2.1亿美元。这笔融资加速了第二层开发项目。其实呢投资规模比传言大得多。

BlockStream新推出的三只基金有什么不同?

三只基金各有明确分工。第一只是BlockStream收入基金。它承销以比特币为抵押的贷款。主要针对10万到500万美元贷款。第二只用美元作为加密货币抵押品。第三只类似对冲基金运作模式。Alpha基金结合多种不相关策略。目标是提供风险调整后的超额表现。比特币收益基金官网显示"即将推出"。你看这些产品专为机构投资者设计。它们解决了一个共同痛点。比特币持有者想借钱但不愿卖币。说白了就是盘活资产不用变现。

现在做加密借贷业务靠谱吗?

2022年加密寒冬教训深刻。BlockFi、Genesis、Voyager接连倒闭。Celsius和3AC也撑不住了。FTX崩盘更是雪上加霜。当时加密借贷业务很不受欢迎。但现在情况开始好转。比特币价格上涨带来信心。政策环境也变得友好。BlockStream入场说明行业在复苏。Lava平台最近获1000万美元融资。BitGo也推出比特币质押服务。不过话说回来风险依然存在。再抵押等危险做法必须杜绝。透明合规是生存关键。市场需要更健康的借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