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好的三个词:
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
却唯独没有一个词叫和好如初,正如破镜不能重圆,无论怎样费力修补,裂隙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和好容易,如初多难啊!
沈从文和张兆和
初来乍到,苦辣酸甜
1922年,沈从文才二十岁。这个第一次来北京的农家男孩做了一个文学梦,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害怕和新奇。
为了迅速摆脱困境,出人头地,没有人脉的沈从文开始没日没夜地给当时的文坛名流写信、寄自己的作品。
我不知道我写了多少封信。最后,他的真诚引起了作家郁达夫的同情。郁达夫对沈从文的作品赞不绝口,于是把他推荐给刚留学归来的徐志摩。徐志摩看完他的作品后,甚至大加赞赏。此后,沈从文的作品陆续见诸报刊,并引起热潮。
少年沈从文与老年沈从文
一个外地农民来大都市打拼有多难?外人很难想象。郁达夫出发去“窄而霉小斋”看望沈从文时,正值隆冬,没有棉衣的沈从文正在被子里写作。
手被冻僵了,肚子更是饿得咕咕响,以感性闻名的郁达夫流下热泪,激动地摘下了自己的羊毛围脖,毫不犹豫地围在了沈从文的身上,接着请对方饱餐了一顿,最后,把身上带来的所有钱悉数留给了沈从文。
沈从文功成名就后,经郁达夫、徐志摩推荐,在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谋得一份教师工作,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的人生,自此才算是步入正轨。
一见倾心,义无反顾
1929年,沈从文27岁,他已经不是那个年少无知的小伙子了。此时,他在文坛的地位已经逐渐确立,在中国公学的工作也相当不错。他经历了他生命中所有的起起落落,内心平静如镜,很平静。
而那个叫张兆和的女孩,今年十八岁,正好是豆蔻年华。她正是如梦如幻的年纪,婀娜多姿,气质非凡。就像沈从文,乳臭未干之初的她一尘不染,单纯任性,对一切新鲜美好的事物都充满渴望和犹豫。
右边第一排是张兆和。
那是沈从文讲台生涯中平凡的一天。在中国学院的一间普通教室里,坐在前排的校花张兆和,温柔娇小,可爱,眼睛不大,却清澈明亮。
沈从文被这样一双摄人心魄的眼睛所打动,于是不顾世俗眼光和师生身份,为爱赴汤蹈火。
两人的眼神不经意间交汇,沈从文便触电般地,心旌颤动,无法自拔了。
爱情是一种玄学。无法解释清楚,也不得而知。有的人相爱很久。但在人群中,匆匆一瞥,就会陷入情网,会很幸福。这样的爱情更是浪漫,让人心醉。
谁是张兆和,谁能抓住大才子沈从文的心?
叶圣陶曾经这样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就会幸福一辈子。”
她是其中之一,排名第三。沈从文对她的爱称是“三三”,这也成了他后来很多代表作中女主人公的名字。
沈从文和张兆和
张兆和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庭背景极其深厚。祖籍安徽合肥。他家财万贯,良田辽阔。他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
父亲张武灵担心在合肥长期居住会造成下一代受旧恶习影响,颓废消沉,于是决定举家迁往苏州,成为苏州名门。
张家有四千个女儿,每个女儿都很有才华,很有才华。
中学时,张兆和是学校女子篮球队的队长,气质出众,为人善良,学习和体育都很好。她当之无愧是中国公立高校第一个全能女大学生。
如此优秀,追求者必然排队。他们称她为“黑牡丹”,,这可能与她略黑的健康肤色有关。
情书蜂拥而至,虽然是无意的,但她绝不会像其他女生一样骄傲地把它们撕碎。相反,她保留了所有的分类编号:“青蛙1,青蛙2,青蛙3……”
等终于轮到了沈从文,有人戏称他早已被编上了“癞蛤蟆13号”。
在吴淞中国公学,沈为人师,张为学生,他们的爱情,就从这儿开始。
“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文人的特质之一,就是浪漫。
但是,浪漫过了头,就很容易变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整天沉浸其中,忘记了现实,会对自己和对方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事实表明,沈从文也不例外,浪漫到了极致,便是幻灭。
这一天,在众多情书中,有一封很特别的轻信。张兆和觉得奇怪,于是他把它拆开,意识到这是他的老师沈从文写的。没有长篇大论,整张纸上只有12个字:
“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张兆和仍然没有回信,但沈从文并不气馁。然后,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母.一个比一个厚,每次去邮局寄信都要超重两倍。
“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有绿叶红花,桥下有流水,桥那头有青苔,桥那头有白发。”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着。”
“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酒,但我只爱过一个人,他正处于最好的年龄。我应该感谢我自己。”
“我们相爱了一辈子,还是太短了。”
“我用手触摸你的眼睛。天气太冷了。你的眼神这么冷,有人的心都要化成冰了。”
“所以我一边看水一边想你。如果我快乐,我想我应该和你一起快乐。如果我无聊了,有你在我肯定不会无聊。”
.
在男女爱情上,这位土家族小说家有一种湘西人特有的率真和执着。他的信变得太多,太长,太大胆,这吓坏了张兆和。
她愤愤不平地把那堆信件交给了“沈老师这样给学生写信可不好!”.总统胡适的办公室
没想到,胡适没有生气而是高兴了:“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
“不要讲!”:红了张兆和的脸
胡适郑重地对这个受惊的女学生“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说
但对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
沈从文的家庭
沈从文追到她在苏州的家。
1932年的一个夏日,阳光照耀着苏州九如巷的半条街道,一个穿着灰色长衫、戴着近视眼镜、风度翩翩的年轻人敲响了沈阳家的门,声称要找张小姐。
方老师:老师
也许是因为太紧张,他没有进门,退到大门对面的角落里,傻傻地站在阳光下。
“三小姐不在家,请您进来等她吧。”'s的二姐张允和愤怒地指责三姐。
当然,“明明知道沈老师今天来,你上图书馆,躲他,假装用功!”不相信张兆和
在云鹤的劝说下,赵贺答应去旅馆,邀请沈从文来做客,但现在她又犯难了。他们见面时,她应该怎么说话?
和许多想法:“我不是天天去图书馆吗?”张兆和终于同意了,尴尬地敲开了沈从文房间的门。
直到婚后36年,沈从文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你可以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
后来,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沈从文在张家住过一个暑假。1933年初春,他恳求二姐请求允许和帮助,导致了广为流传的“那年我从苏州九如巷闷闷地回到旅馆,一下躺倒在床上,也无心吃中饭。正在纳闷的时候,忽然听到两下轻轻的敲门声。我在苏州没有亲戚和朋友。准是她!我从床上跳了起来,心也跳了起来!开了门,看见兆和站在门外,双手放在身背后。我请她进来,她却往后退了一步,涨红了脸,低低地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
1933年9月9日,他们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沈从文感到羞耻,断然拒绝了张家丰厚的嫁妆。他们白手起家,坚信爱情的力量。
“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句最美的话: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微不足道如尘埃,散落在几十亿浩瀚人海,生命之途布满荆棘。
你要知道,那位似水温柔的人走进你的心头,是无数个微小粒子湮灭碰撞、前仆后继才创造出来的奇迹,珍贵又难得,一旦遇上了,绝不要轻易松手。
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童话。如果这一切真的像沈从文小说里那样,生活会很美好。
沈从文和张兆和从相知、相爱,再到分别、相恨,用他们的行动向世人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醒醒,现实不是童话
贫贱夫妻百事哀。
爱情不是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沈从文是什么身份?文人,知识分子,生活中的一大爱好就是收藏古董字画,所以不惜一掷千金。
他出身官宦之家,性情豪爽,最喜欢帮助穷人。慷慨帮助穷人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就算家里开不了锅,他也会为朋友做任何事。
各种各样的行为让张兆和看起来很糟糕。她曾经是没有经济保障的爱情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乖乖女,但归根结底,她仍然是一个理性的现实主义者,知道日常必需品,并为她的家庭做仔细的预算。
一个太“大方”,一个太“小气”。当他们除了生命中的一地鸡毛,再也找不回爱情的悸动和震颤时,爱情也悄然走向坟墓。
“十指不沾阳春水”
琐碎的婚姻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沈从文热情的灵魂。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内心却暗流涌动。
他不可能熄灭自己炽热狂野的心。
命中注定,他遇到了一个狂热的球迷,——高。
这个年轻的女作家很聪明。她知道沈从文所有的作品,知道她喜欢什么。所以,当她穿着书中女主角的衣服出现在沈从文面前,对他的才华表现出狂热的钦佩时,沈从文那颗被压抑了很久的心又被激起来了。
沈从文与高
此时距离他和张兆和结婚只有一年,而一直苦苦追求的妻子还在怀孕,于是丈夫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其他女人的怀抱。
尽管他很善变,他写道:
“水到处流,
火可以在任何地方燃烧,
月亮无处不在,
爱无处不在。"
出轨后,沈从文以为可以得到妻子的谅解,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信,饱含深情地记录了他与高关系的来龙去脉,寄给了。
正如周国平所说:“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
如果说,当初张兆和答应跟沈从文在一起是被感动,那么,这次她坚决不会再动摇。
血淋淋的现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张兆和终于分清了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恒心和毅力。
沈从文和张允和
前者是上天的馈赠,可遇不可求,后者只是人的性格中偏执的特质。
把二者混为一谈,何其荒唐!原来所谓日久生情,刨根究底,也不过是死缠烂打。
为了孩子,张兆和没有离婚,而是选择忍着,独自回到大学继续深造。
建国后,沈从文的作品遭到左翼作家的强烈批判,也许是因为被批判,或者是为了弥补自己和自己的错误,沈从文封笔了。
他以为就此打住就能好好相处,但他错了,所有的出口都被堵住了。他的做法无异于亲手将自己推入深渊。
童话的幻灭,幸运还是不幸?
1949年3月28日,不堪重负的沈从文自杀了:他用剃刀割开自己脖子和手腕的血管,然后喝了一些煤油.后来因为抢救及时,终于捡回了一条命。
在他一生中最绝望无助的日子里,张兆和没有和他在一起。
晚年,张兆和对沈从文关怀备至。一切都很好,但只有一个关键的东西不见了:——爱。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突发心脏病,曲折的人生就此结束。
先是抑郁、很快就转为精神分裂,接着便住进精神病院。
短短七个字,涵盖了他对自己一生债务的告白。
沈从文的墓碑上刻着二姐张允和的题词:
弥留之际,他紧紧抓着妻子的手:“三姐,我对不起你。”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六年后,当张兆和整理沈从文的手稿时,他彻底明白了丈夫在尘埃中卑微的爱和他的真情。
只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或许,在这个时候,张兆和已经释怀了。虽然不可原谅,但他敢于正视当年的美好时光,感恩遇见。这大概可以称为另一种形式的完美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