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爱情观 哲学上爱的三个境界

2023-09-26 10:37:07 婚恋情感 茜茜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爱情

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强烈的、纯洁的、专一的感情,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性、理想和责任是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爱,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是物质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不同的答案。从其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其观点和理论体系是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从其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为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理论。

扩展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性是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其余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一个独立的政党,反对无产阶级的一切旧政党。工人党应该有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他无产阶级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展和一般结果。

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不分民族的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在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应该实施正确的战略策略,团结全世界无产者,善于争取各种盟友,与其他政党采取各种共同行动。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爱情观 哲学上爱的三个境界

弗洛伊德式爱情(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四种爱情观)

心理简报|原创质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另一个人?爱一个人的目的是什么?还是爱一个人需要目的?

在目前发现的所有动物中,只有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会谈恋爱[1]。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浪漫的动物,似乎不知道人为什么会相爱,也不明白爱的本质是什么。

生下来就回来,死了就是长相思。你为什么爱一个人?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如果爱情是有目的的,那么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都没有完整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爱情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哲学家们在过去的三千年里从未放弃过对爱的意义的追问,心理学家们也从六十年前开始逐渐把爱作为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来分析。

因此,为了总结当前人类对爱情的认识,我们心理学简报团队在查阅了一系列文献资料后,在现有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追根溯源总结出四种主流的爱情观,并按照理论提出的时间顺序和心理学知识的分析整理出一份爱情观总结,与读者分享。

(本文三千多字,阅读时间预计6分钟左右)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爱是让自己完整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来源:网络。灵魂伴侣是使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完整的另一半。柏拉图应该被视为爱情哲学的创始人。公元前385年,他记录了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在宴会上讲的故事[2]:

人本来有四条腿,四只胳膊,一个长着两张脸的头,但是宇宙之神宙斯害怕人类的力量,于是把人分成两半,强迫他用一生去寻找他的另一半。所以在生活中,为了达到完美,一半的人总是在寻找另一半,也就是寻找灵魂伴侣。

灵魂伴侣是你缺失的那一半。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这里所说的灵魂伴侣,被后人视为精神上的爱情,被视为追求精神与灵魂的合一,心灵、情感、意志的融合与一致。这种建立在肉欲基础上的精神上的爱情,常常被人说成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同样,在那一年的宴会上,柏拉图被阿里斯托芬关于灵魂伴侣的故事所感动,并从中提炼出爱的哲学。柏拉图认为爱一个人就是让自己完整。更深刻的说,爱是为了自己的完整,从自己的欲望出发,换句话说,爱是为了自我实现。爱是为了自我实现,爱一个人是为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柏拉图的思想和后期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弗洛伊德没有具体提出爱的心理学理论,但他在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时,提到爱一个人是为了实现自我理想。弗洛伊德通常把人性归结为无意识的欲望,所以他认为爱一个人是为了满足自我理想的需求。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己爱的人,被爱人尊重,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形象。

叔本华(1788-1860):爱是欺骗我们生儿育女。来源:网络。爱情是为了维护种族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亚瑟·叔本华的爱情思想提倡家庭生育意志理论。他认为爱情的维系是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激情的本质是本能的妄想,是为了产生后代维护种族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爱情带来的快乐是一种错觉,让人误以为原本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东西对个人也是有益的,误以为爱上一个人可以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叔本华认为,爱情的幸福是人类的一种虚假幻想,这种幻想在种族的目的达到后立即消失[3]。

宝宝来了之后,种族利益才能实现。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叔本华曾在《爱情与生活的苦恼》中写道:

婚姻是维持种族的特殊安排。只要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自然就不再担心婴儿的父母是永远相爱还是只有一天的乐趣。

叔本华认为,爱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性的目的是让男女繁衍种族,婚姻的目的是为了思考未出生的孩子。所谓幸福的婚姻,需要夫妻在身体、智力、道德、精神等方面互相弥补、互相适应;白头偕老的婚姻,需要在性的基础上,性取向一致的友谊。这种友谊和性是完全不同来源产生的感情,双方用最恰当的心情互相安慰,是性欲得到满足,激情消失后的一种精神上的和谐与融合[3]。

激情稍纵即逝,是因为负面驱动的涌动

爱情的幻觉掉头。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叔本华认为爱情是空虚的观点,可以用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所罗门于1980年提出的情绪的逆过程理论来解释。理查德·所罗门认为,情绪(包括爱情的激情)是由两种相反的驱动过程产生的:激情由积极驱动和消极驱动组成,当激情高涨时,是积极驱动涌动的过程;当向前驱动的加速度达到最大时,激情达到顶峰;激情过了巅峰体验后,正驱力趋于稳定,负驱力会迅速陡增。所以激情过了最热的感觉后,人会产生焦虑、烦躁、空虚、失落等负面情绪[4]。

理查德·所罗门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但是叔本华把这种情绪上的反差归结为种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

罗素(1872-1970):爱是为了缓解孤独。来源:网络。爱情是为了解除欲望。伯特兰·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1929年,他出版了《婚姻与道德》,这是一本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书,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罗素认为,人谈恋爱是为了缓解生理和心理的欲望[5]。在罗素看来,他认为爱情可以带来狂喜,没有爱情中的激情体验,即使满足性需求也不会让人感到满足[5]。

爱是为了缓解欲望。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人性害怕外界。罗素曾在他的自传《我为什么活着》的序言中写道:

我寻求爱,首先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狂喜,如此强烈,以至于我常常愿意牺牲生活中的一切来换取几个小时的欢乐。我寻找爱,还因为它解除孤独——那颤抖的意识从世界的边缘看到冰冷的无底深渊。

爱是为了解除每个人在大自然中的孤独。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罗素认为,人的本性是害怕外界的。外界的陌生和残酷会让人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为自己筑起隔离的壁垒来保护自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人们渴望缓解这种孤独感,于是爱情就应运而生了。爱是一种亲密而温暖的感觉,它使人克服对外界的恐惧,从而解除孤独,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5]。

波伏娃(1908-1986):爱是让我们超越自我

波伏娃(1908-1986)。来源:网络。

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认为,爱是人与他人融为一体的欲望,它使人生充满意义。

爱是人与人融为一体的欲望。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波伏娃是著名的理论家和女权运动的创始人。她认为传统的爱情让人沉沦到失去自我,对恋人的依恋会让他们失去存在感。所以波伏娃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类似于伟大的友谊,恋人之间应该互相扶持,帮助对方更好地活得更高,从而超越原本的自己,最终共同创造丰富精彩的人生。

友情爱情是最长久的爱情

波伏娃提出的新爱情模式和1986年顶级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的友情爱情目标一致。在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经典爱情理论《爱情的三个原因》中提到,爱情的类型之一是伴侣爱情,是指一种激情较弱,但亲密感和责任感较强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被认为是长期幸福的婚姻模式[6]。

恋人就像朋友一样,用爱相互扶持,超越自我,过上更好的生活。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罗伯特·斯腾伯格虽然提出了著名的、影响深远的爱情理论,但他并没有研究爱一个人的目的以及为什么会有同伴之爱。波伏娃的观点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幸福地爱一个人很久,可能就是超越自己,让双方都过得更好。

写在最后:爱情让人心酸,但每一颗破碎的心都曾被爱过

虽然至今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爱一个人,但因为爱情,我们走在冷清的路上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想到爱人会像触电一样麻木发痒,也会因为爱情离别而饮泣。

那时,我们有梦想,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环游世界。

如今,当我们在深夜喝酒时,

玻璃杯碰在一起,

梦碎的声音。

——北岛的波兰来客不管爱情是甜的马提尼还是苦的苦乐参半的酒,每次举起酒杯,我们都粗暴地喝下去,直到醉得不省人事,醒来后好几天都闻不到酒味。但是敬酒的时候,我们喜欢听到杯子碰在一起发出破梦的声音。

人的一生都在和各种各样的异己打交道,和他们打交道的结果可能是失去自我,也可能是在另一个高度找到自我:爱情可以让人失去自我,但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我;爱让人迷失,但也能帮我们找到回家的路;爱情让人幼稚,但也让人成熟,那些本该在来年才懂的歌,会在不经意间豁然开朗;爱情让人悲伤,但每一颗破碎的心都被爱过。

就算断了,再活一次,你还是会有同样的选择。作品:亚当·马丁纳基斯。

不管爱情是沉醉的美好还是醒来的痛苦,爱情太美了,不能让人重蹈覆辙。最后,用罗素的一句话来结束吧,我觉得这一生值得过。如果真的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很乐意再活一次。

参考资料:

[1]费希尔,H.E .,阿伦,a .,&布朗,L. L.(2006年)。哺乳动物择偶的大脑系统。皇家学会哲学汇刊B:生物科学,361 (1476),2173–2186。[2]网络经典档案|柏拉图研讨会。[3][德]叔本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M]。由李成明等翻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7.

[4]所罗门,R. L.(1980年)。获得动机的对立过程理论:快乐的成本和痛苦的收益。美国心理学家,35,691-712。

[5]罗素,B.(1972年)。婚姻和道德。伦敦:艾伦和昂温。

[6]斯特恩伯格,R.J. (1986年)。爱情的三角理论。《心理学评论》,第93卷第2期,第119-135页。评论|心场(心理简报小组的评论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定义爱情

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领域,当然也包括爱情领域。

马克思主义说:新事物不是永远存在的。新与旧总是相对的。相对于这个更新的因素,原来的新事物变成旧事物,它最终会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一切产生的东西都会灭亡,没有什么是例外的。所以,把新事物的存在视为永恒,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爱是新生事物。当它经过时间的洗礼,就会成为旧物。会死吗?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灭亡,但事实是一样的。有些人发现对方的缺点,是因为相处久了,适应不了。有的人因为在一起久了,发现对方不是你喜欢的人,接受不了就离开了。

取代之前的爱情的也是新事物,比如新的爱情或者亲情或者友情,行为习惯等等。

简述康德对爱情和性别的哲学观

众所周知,康德从未结过婚,但这种单身生活并没有妨碍康德对爱情、婚姻、男女做出比常人更深刻的见解,这充分说明了康德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对自己的深刻洞察。康德虽然一生单身,但对女性心理还是单身。

性的问题一直是男女之间的敏感话题。但是,康德也大胆地阐述了他对性的基本看法,认为男女之间爱情、婚姻和家庭实现的可能机会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整个狂喜确实是在性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康德认为,男人的特征是崇高的,而女人的特征是优美的。前者深刻思辨,后者艺术直观。供参考。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