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公失望了,不再对他有依赖,不再撒娇的人生是对父母失望的堆积

2023-03-28 09:16:25 婚恋情感 茜茜
跟父母撒娇卖萌是很多家庭的幸福画面,孩子真实地在爸妈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哭着,闹着,笑着,依偎在爸妈的怀抱,他们身上特有的体味是孩子放松自我获得安全感的神奇密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亲密行为在逐渐消失,有人说这是孩子长大了,有人说这是孩子的人格独立了,我想告诉你这些是孩子对父母有了深深的失望。

今年四十一岁的刘方已经做了十年的主妇。 她的人生正在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对老公失望了,不再对他有依赖

想起退休在家带孩子的10年,刘方对自己当年的决定非常满意。 现在她的大儿子10岁,小女儿7岁,孩子们聪明,个性开朗。 每天和孩子们的交流是她和老师的幸福时光。


孩子们上学后,她在自己的淘宝店和嘀嘀打车店忙碌着,老师的事业稳步发展,一家人在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正在治愈这个完美母亲不幸的童年。


刘方之所以坚持全职在家带孩子,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次经历孩子成长过程中母语家庭得不到感情养育的遗憾,有些人生代人体验一下就足够了。


刘方出生于三线城市一个工薪家庭,母亲是国企行政人员,父亲是中层干部。 上小学之前,刘方一直住在祖母家。 奶奶没有文化,散养的刘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上小学的母亲来接刘方,母亲开始不断改掉刘方身上各种她不能接受的“坏习惯”。 母亲性格急躁,无法言笑,被刘方管得很严。 母亲不断否定刘方的一句话,一直改不掉的母亲直接打她,父亲却装作没看见,出去散步。


在家里生活了三四年后,刘方逐渐朝着母亲要求的方向发展,家里的气氛比以前好了一些。


但是,刘方的个性渐渐从开朗活泼变成了郁郁寡欢。


去学校,回家,做作业,去父母给我报的兴趣班,和父母一起去旅行,看起来都很好。


刘方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异地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但她与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所有人生重要的决定她都不再征求父母的意见。


刘先生说,从小到长大,每当她向父母求助时,父母的对待永远是批评和否定的,他们一定要这样肯定自己的正确,她期待的解决方案出乎意料地成了次要的部分。


渐渐长大的刘方学会了自立,她不仅有能力上的自立,还有思想上的自立,她成为了一个理智、理智的好孩子。


她经过努力,在单位披荆斩棘终于如愿以偿,带着多年的积蓄买了房子、买了车。 她努力的背后,是不愿向父母低头,更令人不安的是,刘方只要和父母在一起,就会不由得紧张、对抗。


每年回家一次,在家和父母相处很有礼貌,父母偶尔会关心她在异乡的生活,她也很容易应对,报喜不报忧都不想深谈。


家里有一次她感冒发烧了,妈妈一边责备一边照顾着刘方。 母亲用额头靠近刘方试体温,被火烧糊涂的刘方本能地拒绝了母亲的接近。


退烧后,妈妈站在床边心碎,怀念刘方小时候对她情有独钟,在她怀里撒娇的幸福时光。 现在孩子长大了,我不需要妈妈了。


刘先生不想和妈妈吵架,闭着眼睛装睡。 她知道说什么也无济于事,要改变对老人来说太难了。


与此相反,她现在喜欢带着孩子回奶奶家。


我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师回到婆家的时候,婆婆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那一刻,她的身体是自然的僵硬和对抗。


我对奶奶和老师的对待方式感到惊讶。 平时,温顺的老师在家里看起来突然回到了孩子身上。 和父母开玩笑,自然而然地拉着妈妈的手,搂着爸爸的肩膀,家里气氛自然、放松、快乐。


先生常说很幸运做了他们的儿子,父母给了他非常幸福的童年。他是在肯定理解鼓励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父母是他的精神依靠,现在他成了父母的精神依靠,这种自然的角色互换让他格外自信,这里没有道德的绑架,只有亲情的延续,这个过程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也造就了先生的付出型人格,他说现在的成就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结婚后,夫人把正面赞美的对象扩展到刘方和孙子们身上。 在十多年的相处中,刘方和两位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生活上工作上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她都想和婆婆谈谈。 婆婆的倾听态度让她非常放松。


婆婆是个纤细的老人,经常为她和孩子着想。 刘方经常被婆婆的乐观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手拉手购物,在家里聊天开心的时候,刘方自然会拥抱婆婆。


但是,和父母相处似乎越来越难了。


前年,刘方的母亲体检时在胃里发现了肿瘤。 以防万一,刘方将母亲从老家接回来进行治疗。 刘方请相关人员进行专家会诊,经专家诊断,母亲肿瘤为良性,不做手术接受中医治疗即可。


从妈妈到家的第一天起,刘方就接到了她的各种投诉,看病的过程也很多不满意。


父母这几个月来了,她又开始紧张了。 母亲对她的生活指手画脚,房子装修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她的孩子也习惯性地否认。 两个孩子总是不满地来向刘先生撒娇,这时的祖母会更严厉地批评孩子们。


看着母亲的一言一行,刘方产生了回到童年的错觉。 为了小家的幸福,她和妈妈翻脸回老家了。 母亲对她破口大骂,没有良心,有钱就忘了母亲。


即使现在她每年也只回家一次,不带孩子们回家,尽量减少和父母的交往是现在可以考虑的交往方式。


在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如今的刘方在婚姻的治愈下逐渐引出了母语家庭带给她的不愉快的记忆。 虽然个性、心境也在变化,但和父母之间这种难以接近的状态一直没能突破。


晓清说:简单说刘方与父母不亲。她的幼年时期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幼年的抚养是孩子与大人情感链接建立的重要时段。心理学实验表明孩子三岁前跟谁睡得多,他在感情上就对谁亲近些。


这种亲近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个人是孩子一辈子心里最柔软的情感陪伴。


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抚养的不及时,因为受教育背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孩子在幼年发出的各种情感诉求信号会被忽略,有些孩子还会就此产生被抛弃的自卑。


到了上学的年纪被父母接回家的刘方在母亲的眼里是个问题儿童,已经七岁的刘方已经有了习惯的养成。母亲个性严谨,在对刘方的教育中少了“慈”,这种一直被指责,否定,打击的教育模式势必会在情感上割裂这种天然的母女情。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严格,严厉是对孩子将来的负责,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破坏了一代又一代的亲情。


母亲的慈爱是孩子一辈子的温暖记忆,一个拥抱,一次疼惜,一次无关紧要的宠溺都是孩子对慈母的具象回忆,这世上总有那么个人会无条件的爱你,接受你的平凡。


当这种爱变得有条件时,孩子就会刻意去迎合,她一次次发出的那些求爱的信号被严厉的母亲忽略,时间久了之后他们自然就会关闭这种诉求,冷漠地与父母相处。


不再向父母撒娇的背后是对父母的失望,他们表现得冷漠,不再依赖父母,没有分享欲,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再找父母诉说,这并不是常人所说的懂事,而是说了父母也解决不了或者根本不关心。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有不幸福的童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本性,努力迎合大人的诉求,这类孩子好强又敏感不懂示弱,成年后的生活也会比常人辛苦。


刘方是幸运的,她有幸遇到了良人,幸福的婚姻是能治愈很多原生家庭遗留的心理问题,但这种幸运的概率极低,更多的人用一辈子疗愈童年的不幸。


没有一个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我们唯有在不断地学习中与过去的种种不快和解。父母的认知也是有限的,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犯下的种种错误也不用去指责怨恨。


理智的刘方在进入母亲这个角色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她努力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全身心投入,避免将童年的遗憾重演。


她也在尝试与母亲和解,她知道爱,教育都是学问和科学,这些都需要学习。


全文完,如果喜欢请在文末点赞或点“在看”,也欢迎您通过“写留言”与我沟通交流互动,感谢您的信任与不吝赐教。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晓清谈情。”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