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给老公设置铃声,逐渐“沉默”的手机: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

2023-03-01 23:23:13 婚恋情感 茜茜

编辑指南: 7月中旬,微信更新了新功能。 虽然其新版本支持用户自己设置语音铃声,但很多人认为有没有这个功能也没有太大区别。 在公共场合,我们很少听别人的手机铃声。 现在的人大部分都不喜欢装手机铃声。 为什么?

7月中旬,微信发布了新版本。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新版本除了用户可以自己设置语音铃声,为朋友设置专用铃声外,还可以设置“朋友叫我时能听到我的铃声”。

此消息一经发布,不少网友想起了使用付费来电铃声和彩铃的日子。 当时,人们热衷于交换各种手机铃声作为提醒来电和表达个性的手段,但这些铃声现在几乎消失了。

回顾手机铃声的发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的通信业务市场上,电话亭和BB机一分为二。 90年代末期,时任浙江电信下属余杭电信局长徐福新赴日本考察,与UT合作将小灵通引进中国。 灵通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手机开始迅速普及。 但是,当时的手机铃声非常单调贫乏,只有几个“叮叮叮”“哔哔”的单音铃声预设。 [1]在[1]中

1998年,芬兰的一位工程师厌倦了这种单调的铃声,找到了利用诺基亚消息传输协议将音频文件通过邮件传输到手机的方法,引发了铃声革命。

后来,新技术引起了新问题。 当时版权意识比较薄弱,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盗版音乐极易获得,实体唱片销量迅速下降。 在盗版音乐肆虐、实体唱片不太赚钱的背景下,唱片公司开始有意选择与运营商合作,进入中国巨大的彩铃市场。

2003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规模达到7.5亿元,一年后增长110%,达到15.8亿元,手机铃声功不可没。 红极一时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彩铃,半年获得250万次以上点击下载,收益500万元以上。 [2]根据[1]或[2]

之后,支持SD卡扩展的塞班、Java、功能机问世,可以自由地将SD卡的音乐设定为手机的铃声。 MP3等听音乐产品的普及,极大地延伸了人们获取音乐的渠道,短信下载铃声服务逐渐走向没落。

进入本世纪后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手机铃声市场进入了寒冬。 移动终端即时通讯软件SNS已深入网民生活,拨打电话已不再是不可替代的通信方式。 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更换铃声带来的新鲜感和乐趣也消失了,给用户带来了麻烦,取而代之的是非常成熟的手机系统、APP软件所拥有的音效。

于是,那些五颜六色的手机铃声渐渐退出了现代人的生活。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邀请了一位对手机铃声印象颇深的作者,首先以第一人称视角带大家回顾自2004年深度体验到手机铃声以来的心路历程,并进一步讨论手机逐渐“沉默”、手机铃声逐渐被忽视的原因。

http://www.Sina.com/http://www.Sina.com /

年末的家庭聚餐,亲戚们纷纷接到的新年电话,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最热门的歌曲包围中,呆呆地去了往常光顾的2元店。

年轻的叔叔还在怀念《2002年的第一场雪》。 平时很含蓄的阿姨和阿姨分别通过手机铃声向对方表示爱意。 口袋里不时传来《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的声音。

相比之下,母亲小灵通带着的单音铃声显得沉默寡言。 但是,那时的手机铃声完全没有漏洞,“你想下载这首歌作为你的手机铃声吗? 联通用户请发xxxx”。 电视上循环播放了三次的广告,积极伸出橄榄枝,邀请她进入潮流的世界。 妈妈难以抵挡诱惑,付2元钱。 几天后,她成了掌握当年流行曲库的能者。

这样的贝尔广告当时出现在很多电视频道上。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一、“我”的手机铃声大事记编年史

“我们还能不能,能不能见面,我在佛面前折腾了几千年”。

一年年末再聚餐。 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的叔叔“求了一夜佛”,但姑姑和姑姑表达爱情的方式比几年前更令人厌烦,“我爱你,丈母娘”的铃声非常洗脑。

妈妈不想接某个亲戚的借款电话。 她的《月亮之上》铃声一次又一次地响,我也第一次注意到这首歌里有男歌手的声音。

餐桌上扔着两本妈妈为了培养文学素养而买的《读者文摘》杂志,但只看完了最后两页。 那两张华丽的彩页是我掌握最新歌坛动向的指南。 那时,年幼朴素的我,想着有一天有钱了,就换魅力天王、人气天后、组合二重唱、电影金曲区的铃声。

当然,那两页的信息量还不止这些。 我也被“交友、交友、交友”的留言板所吸引,不由得想把“XX男名XX女名”发给“XXXXXXXX”寻找属于我的缘分之空。

当时杂志的封底几乎都是贝尔订单广告。 图片来源:微博@ 2004年:

2006年:

这一年,满大街的少女们(包括我在内)把手机铃声变成了《Nobody》《SuperGirl》010《Gee》3010《SorrySorry》或《RingDingDong》。

无知的我还不知道“禁止高考曲”。 坐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脑海里这些重复的旋律不受控制地响起之后,我后悔了。 望着让我为难的试卷,只能在脑海里唱《SorrySorry》向老师衷心道歉。

当时,手机铃声是少男少女们表达个性,宣告粉籍的方式。 年轻人的手机铃声成为演唱年轻偶像歌曲的舞台,也记录下了老粉们非常怀念的两代人的盛世。

1980s-2010s

青春期的我,非常乐于分享无人关心的感情,不断更新QQ信号,修改来电铃声,记录下不断变化的想法。

清晨的铃声还是《有点甜》,到了下午突然变得悲伤起来,向世界倾诉“童话里是谎言”,把QQ信号变成了“失意的女孩”。 可以交换徐良汪苏瀑布、韶涵静茹王心凌、杰伦信哲王力宏的单高潮部分,装饰心情。

这时,我的土豪女神已经有了iPhone4。 马林巴琴的来电声是她宝贵身份的象征。 她轻声感慨,毕竟女神还是只吃原装薯片,有格调的人只有系统才有铃声。 虽然使用手机铃声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我还是第一次感到口袋里突然传来的铃声不那么舒服。

2009年:

智能手机店辐射全国,包括我住的小城市。 我有了人生中第一部iPhone,出于朴素的骄傲和长大后带来的羞耻心,我不再更改手机的铃声。

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不同手机系统附带的铃声不断响起,往日耳熟能详的歌曲一下子变成了《神曲》《老歌》。

2012年:

为什么会有微信这样简单易懂的交流工具呢! 拯救了作为社会恐惧的我。 会微信的话就不要打电话,会成为社交共识。 这时的我简直就像电话铃要变成PTSD了,每次响的铃都是我的催符。

2014年:

我的手机只有静音,没有铃声……

2016年: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以上的经历。 手机铃声在近20年的历史变迁中似乎经历了一个循环。 在享受了精彩的热闹之后,大家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把系统自带的铃声作为自己的审美归宿,甚至不再需要铃声了。

2018年:

那个手机铃声百花齐放、到处响的时代结束了。 随着电视剧中间和杂志最后一页的铃声广告,以及年轻人纷纷更换铃声的热情,被打包遗忘了。

很多人拿着铃也扔掉,关掉各种蜂鸣器,让手机完全静音,或者用耳机把手机发出的声音与周围环境隔绝。

从各色手机的来电声到振动声,手机逐渐走向“沉默”。 那么,除了最直接的审美变迁,还有什么理由呢?

二、手机为何变得“沉默”了?有学者说:“随着技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后者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从而可以影响人的决策、感情、感情。”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 即使在信息过载严重的时代,很多人也想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但不断接收手机信息会打断正在进行的事项,使人分心,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频繁接收手机信息会对个人的情绪功能、认知表达和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3]根据[1]所述方法,其中

正如马尔库塞所认为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为人类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对人施加的各种强制也就越多”。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零星响起的手机铃声已不再能够识别大家的个性或音乐偏好,只能用来区分手机品牌。

对社交媒体SNS的研究表明,用户登录SNS的时间、时间、频率均影响社交倦怠,用户在线关系网的规模通过影响社交过载等方式影响SNS的倦怠,[4]

1.“我”对信息过载的无声反抗全媒体在以前的报道《超快节奏的信息环境里,我们为何会容许“意念回复”的存在?》中也认为“思考并回复”是对过度社交信息的抵制。

我们依赖技术获取信息,同时牺牲了一部分自由。 静音是对信息过载的无言抵抗。

信息的过载、无度的社交需求使得个体被迫进行长时间、高频次的手机使用,同时催生了个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倦怠感。与倦怠同时出现的还有不安。

与QQ、微信、短信、短信等可延迟通信方式相比,电话交流明显对个体的反应能力、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

2000年Dan Herman首次提出“丧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 przybylsk(2013 )将FOMO正式解释为“个人缺席他人值得参加的经历时的心理状态”,表示想继续知道主要是他人在做的事情[6]

英国心理学家Guy Fielding早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约10%-15%的年轻人存在电话恐惧(telephone apprehension )现象,担心电话的收发。 [7]在

将手机调为静音模式则是逃避时时刻刻袭来的信息的无奈之举,以此来解放时时刻刻被信息所牵动的注意力,提高处理其他事务的专注力。不断弹出的信息窗口提示音会产生个人恐惧,只要拿着手机看信息,这种负面情绪就会有所缓解。

2019年以英国上班族为对象的调查显示,76%的80后和90后对手机铃声感到不安。 因此,80后和90后的61%为了避免电话,使用了其他的替代交流方式。 [8]如:

由此可见,“电话恐惧”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通病”。 对这个团体来说,伴随着来电而来的是自己难以抑制的不安。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2.“我”患了电话恐惧症另外,非实时通信“竞品”们也将表情、照片等作为语言表达的补充,减少双方发生误会的概率。 [9]在

在这种心理语境下,手机铃声被一些人视为“恐惧使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逐渐放弃使用铃声。

而信息的过速更新迭代进一步增加了个体对于信息最大量获取的难度,加重了个体对于不能及时获取最大量信息的焦虑。戈夫曼在1959年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拟剧论”的概念。 其中的形象管理是指每个个人或组织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形象,按照自己或他人所期望的形象进行自我塑造,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其期望[10]在

当今时代,“忍不住给别人打电话”、“公共场所手机铃声响亮”、“公共场所外出”等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屡屡出现,“不给别人添麻烦”、“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等在生活中不言自明

个人为了展现文明、礼貌、高素质的形象,倾向于将手机静音。 学习中、工作中、宿舍内、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突然响起的铃声像针一样,直刺进个人的羞耻神经,保持安静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尴尬局面的发生,展现出自己的良好形象。

曾经的手机铃声百花齐放,那时喧嚣的铃声承载着用户们接到电话时的喜悦。 很难说人们完全不爱,毕竟,在今天的短视频平台上,重复使用的BGM不就是过去的手机铃声吗? 今天的人们一边讨厌它们,一边安于被它们洗脑的样子。 好像是2004年。

或许不少人都可以通过微信的更新,为新鲜感而重置铃声,体验“爷青回”的感觉,但热度消退后,手机会不会一直保持“沉默”?

参考链接:

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设置手机铃声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75513674492799342爱范儿:我们的手机铃声到哪里去了? https://www.ifanr.com/1283653张聚媛.把手机静音可以让你更专注吗? [D] .华中师范大学,2020.Hong H K,Han S Y,Lee J W, et al.astudyontheeffectsofsnsfatigueandambivalentattitudeontheintentiononsnscontinualuse [ j ].internationaljournalofu-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29-138.Zhu Y,baoz.theroleofnegativenetworkexternalitiesinsnsfatigue [ j ] . 3360313-328. Dehaan C R,et al. Motivational,emotional,andbehavioralcorrelatesoffearofmissingout [ j ].computersinal )4) 33601841-1848.https://砖局域网. Zhu.com/p/112518029造:“电话焦虑”(为什么那么多人害怕听手机铃声? 33559 MP.weixin.QQ.com/s/sqwqkeey7lecsadhwjqj-w鹅小满: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喜欢打电话? 打电话到底有多可怕呢? https://砖局域网. zhi Hu.com/p/112518029胡英、邓履翔.形象管理视角下学术杂志微信公众号建设策略[J/OL] .出版与印刷,[2021-07-18]作者:橘子; 公众号:所有媒体派(ID:quanmeipai ) )。

这篇文章发表了@所有媒体派都是原创的,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单独给老公设置铃声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