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妻子哪里残疾,史铁生的不幸与幸,现实人生中的生命之悟

2023-02-27 14:41:12 婚恋情感 茜茜

文/段崇轩

史铁生的经历很不幸。 1951年他在北京出生,16岁的初中毕业生正值“文革”,中断了学业; 18岁就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挤进陕西延安; 21岁时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开始轮椅人生,在北京几个街道工厂工作。47岁时患上尿毒症,每周要进行几次血液透析以维持生命。 2010年病逝,享年59岁。 但是,作为作家,史铁生必须是“幸运的”。 腿脚不便的他被迫从相对便利的文学创作中寻找“生存之道”,初期的成功使他成为作家协会的职业作家。 对封锁人生道路和残疾人群体的熟悉,使他拥有了独特而深邃的领域——个形而上的生命和精神世界。 这是中国作家一直忽视的未知领域,但史铁生创作了艺术的奇妙一环。

他是个多栖家,有优秀的小说、散文、随笔作品。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以其意蕴与格式之特殊,被文坛视为两个“另类文本”。 一些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原罪宿命》等,艺术探索也各有特色。 而真正奠定作家文学地位、代表作家创作高度的,则是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钟声》、《老屋小记》等,这些作品获得多项重要奖项,成为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经典作品。 史铁生可以说是具有独创性精神的优秀短篇小说家。 作家说:“如果生命是河,我认为事业就相当于船。 ”。 这艘船正是他锲而不舍的文学创作,创作在他的逆境人生中点燃了灿烂的火花,他在创作中也领略了生命的创造和价值。

史铁生对他的第二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这样说。 “刚插队陕北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接受什么再教育。 离开那里的时候,村民们告诉了我平凡的语言、劳动、如何在自己身上与命运作斗争。 ”这种对农村、农民的认识,奠定了1982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思想感情基调。 那时,知青作家上山下乡,大都表现出“历史的荒诞”、“理想的幻灭”的主题。 而史铁生这部小说,深刻地描写了这片土地的光荣历史、艰难的现实、雄伟的自然和温暖的人情,细腻地刻画了破老头、生产队长等普通农民的真诚、善良、乐观、坚韧的精神品格和对知青的亲骨肉相关爱、教育、帮助对作家个人来说,黄土地上农民的精神人格,是他人生道路的动力和支柱。 《奶奶的星星》的抒情语言和丰富的生活细节,也是《我》回忆与外婆相依为命的童年,塑造出深刻的外婆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 奶奶平凡而伟大奶奶优秀,但命运多舛; 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一生都在追求进步。 老太太说。 “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就会多一颗星星。 ”死去的奶奶变成了星星,“给活着的人照亮夜晚的路”。 史铁生渐渐摆脱了个人的悲伤,从破碎的老人、奶奶这些老一辈那里得到了力量,思考着人生。

几十年的病痛生涯,让史铁生对残疾、疾病有了独特的认识。 他说:“我完全没想到有一天我对我的病有感恩之心。 ——否则,浮躁愚蠢像我这样的人大概会徒劳无功。” 正是人生的困境让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同时也让病魔一起让他体验和思考生命的奥秘。 他说:“人的痛苦,是很多或者根本的,是与生俱来的,没有现实的敌人。 例如,如果没有创伤、疾病甚至冤情,这种不幸就不会招致仇恨,找不到报复和谴责的对象。 ……无端的痛苦,才是人的根本境遇。 ”在这里,史铁生推想自己和人,从个人到集体,都认识到人永远面临的是困境,突破一个困境又有新的困境,困境的永恒构成人一生的苦难。 而超越自己的极限,实现人生的价值,就是生命的意义。

1986年以后,史铁生在一些作品中还表现出个人的现实生存,但内容丰富了,意味深长了,增添了一种开阔向上的情调。 《我之舞》写“我”在荒芜的古园难忘,所见所闻亦幻神秘苍茫。 两位老人悄然死亡,一对幽灵探讨了深刻的哲学问题,秘密工厂突然消失……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图画。 在这样的环境里,四个命运不同、性格各异的残疾人,有的在等待,有的在想,有的在做梦……作品,天地悠悠,世事无常,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他们都是渺小的《车神》中的“我”,尽管她即将远游,却“被车摇晃着在岸边等待”。 虽然腿瘫痪了,但是轮椅带着“我”在远处的“海湾”绕了一圈。 车神是谁? “自信会告诉你她是谁,她是谁。 ”这里的“我”不再是“史铁生”个人,而是残疾人的精神形象、象征形象。 1996年发表的《老屋小记》年,作家再次将目光投向了20年前经历的町工厂生活。 作品以极简的写法,写出五六个小人物的形象,用歌声寄托理想的d,向往长跑改变命运的k,过着军旅生涯却耿直正派的b爷爷,出身高贵、名牌大学毕业的u师傅,智商不高、性格火爆的笨蛋三子……

史铁生写道,人的身体残疾令人触目惊心,但身体残疾引起了他们强烈的精神向往和生命追求。 《夏天的玫瑰》卖玩具风车的老人,患上血管炎,双腿截肢,用假肢行走。 倔强的老人为了不成为社会和他人的负担,去了很远的地方,隐姓埋名,住在城郊的小村子里。 他想回到在苦难中养育自己的故乡,见到自己喜欢的女人。 他买了昂贵的青铜公牛雕像,激励了自己的意志,展现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和高贵的精神。 《来到人间》年的小两口,郎朗是个才女,生了一个家庭幸福,但发育不全,患有肺病的女儿。 这个女孩天生聪明强壮。 而且,年轻夫妇面临着如何承担孩子现在和未来的责任,年幼的孩子如何面对她的障碍,开始她的人生的困境。 残疾儿童给自己和父母带来如此严峻的生存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史铁生用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偶然性,“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不幸的事情”,展现了生存的苦难性,哪怕一点障碍也会引发终身悲剧。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将残疾人的悲伤人生推向了极限。 年轻的丈夫一只脚,严重烧伤了脸,妻子是个小矮人。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人生的追求,两人协商收养一个孩子,认真探讨了养育、教育等一切问题。 他们的梦想瞬间消失了。 他们虽然注定要领养猫,但对幸福人生的期待和努力让我很感动。

史铁生写道,人的精神错乱也是真实而有力的,发人深省,但精神错乱孕育了美好的人情与人性。 《树林里的上帝》中的那个女人,在世人眼里是“疯子”、“神经病”,做着理所当然的事。 穿着雪白的连衣裙去河边的森林,寻找并帮助被困的小虫子,比如受伤的甲虫翻身、飞走,为蚂蚁搬运面包屑,驱赶被年轻人猎枪盯上的麻雀……“陶醉在幸福中”、“幸福中” 满脑子都是保护昆虫、鸟类、生态环境的意识,展示着人的自然观、世界观的觉醒。

在平凡的生活、漫长的病痛中,史铁生回避了尘世的喧嚣,陷入了对人类终结问题的哲学思辨,并将他的思辨融入小说和散文之中。 几十年来,他的思维触及了许多哲学课题,包括生命、肉体、灵魂、精神、欲望、现实、梦想、宿命、困境。 小说中最集中和突出的是人与命运、过程与目的、生与死等主题。

关于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史铁生创作伊始,反思的是人的命运问题。 《兄弟》里的表哥志强,曾经是玩大的朋友,表哥当了法官,志强当了犯人。 这种人生的巨大反差,并不是因为他们后来的品质和行为,而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阶层和环境中出生成长,外部世界支配着他们的人生。 《钟声》是表现人生和命运的优秀作品。 叙事人“我”的父母坚决离开大陆,离开了海外。 他们为什么要去? 你去哪儿了? 始终是个谜。 父母们的禁忌并不深,“我”想解开这个谜题也很难做到。 父母的失踪让“我”从农村来到城市,投靠婶婶,成为上学、工作的城市人。 偶然性改变着人生的命运。 丈夫原是德高望重的基督教牧师,在革命宣传的启发下辞去圣职成为进步人士,设计了红色居民大楼的蓝图。 信仰中的神的“乐园”和共产主义的“天堂”竟然走同样的路。 人生的道路真的很模糊。 正如“我”所感受到的,“……生命中有很多神秘的事情”,“你绝对数不清有什么事情在作用于人的命运”。 但是,这些艺术家的背后,是1949年世代交替的大社会背景。 是这场革命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只是,置身潮流的人们还看不清楚自己的出路,也无法把握。

解读过程与目的:人生中的过程与目的是永恒的课题。 现实生活中的人注重目的,往往忽略了过程。 史铁生在多篇散文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说:“痛苦和幸福没有客观的标准。 那完全是自己的心情。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己极限的过程,那就是命运,每个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遭遇痛苦,超越极限,从而感到幸福。 ”他甚至认为“人生是痛苦,根本是无稽之谈”。 只有过程变得非常棒、美丽,值得体验和享受。 因此,“过程是目的”。 《命若琴弦》是现实的故事,像传说中的故事,像寓言里的故事。 老瞎子和小瞎子师徒两个人,互相拉着手,到处弹琴谈书。 目的是弹完一千根弦,得到关在琴槽里的药方,可以治病见光。 这是一个迷人而遥远的目标,师徒二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将师父吩咐的弦线数弹尽。 但是,让盲人无法想象的是,那个处方竟然是空白页。 当他又惊又伤心的时候,他说:“怀念过去的日子,我才知道以前忙又感兴趣地爬山、赶路、弹琴、甚至心急、操心是多么快乐! 那时,有一个牵着琴丝的东西。 那本来是虚拟的。”人生的目的往往是虚幻的,是自制的。 正因为如此,才能挺起生命的琴弦,弹奏出最美的旋律。 这个过程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老盲人又把药方藏在琴槽里,告诉小盲人,说自己记错了老师父亲的命令,记住了一千两百本,他要和徒弟从头弹起。 史铁生关于人生过程和目的的思辨中,既有道家看破世事的睿智和超脱,也有儒家面对现实的执着和进取。

生与死的揭示:史铁生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是生与死的探索。 在中国,人们重视的是现世,而忽视了“天堂”,也就是死后会变成什么样。 史铁生以面对他人生的勇气和独断的思考,对生与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黑黑》中的“我”为革命奋斗一生,“文革”中被黑帮,妻子离散,准备自杀。 但是,死前的故乡之旅,让他坚定了老师的信念。 村民们面对天灾人祸具有坚韧豁达的生存精神。 那只黑狗,凭借着对主人的忠诚和对“爱情”的执着,“一切都是本能地不想死的,何况人! ”让我深深地认识到。 小说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只有走了一次死亡的边缘,你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 《毒药》也是将传说和寓言写成炉的佳作。 这位靠养“怪鱼”谋取名利而最终失败的年轻人,意识到自己没脸活下去,决定拿着两个剧毒药药片客死。 抱着“就当我死了”、“为什么不再试着做点什么呢”的想法,活了60年。 辛辛苦苦娶了妻子,生了孩子,成为了一个自足的老人。 燕子触手可及的死亡,让他重新尝试了生、体验生,获得了人生的乐趣和幸福。 两部小说都表达了作家对生的依恋和肯定,而对生的认识是在“死了一次”之后获得的。 被称为“未知之死,焉知生”。 对生与死探索最深的作品是《我与地坛》。 在那“荒而不衰”的地坛中,史铁生辗转沉思了15年。 祭坛成了他的精神家园、思想的摇篮。 地坛四百年历史的沧桑,年复一年的四季更迭,树木花草的枯萎,让他感受到了个人生命的渺小与偶然,让他认识到人的生死是上帝或自然规律的一种安排,无须害怕,“无须急于求成”。 想了几次自杀终于放弃了,他超生了。 对于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特别是母亲深厚的爱情,我决心“活下去”。 为了活着有成就,有自尊心,他找到了写文学的道路。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 ”他终于在“为了生存”中找到了“可靠的理由”。 他超越了死亡。 史铁生在生与死的思考、探索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奥秘。

在大部分作家都沉浸在现实社会人生题材中的时候,史铁生孤军深入到了支配人的精神、灵魂世界乃至宇宙的神那里。 在人们热衷于当前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史铁生关注和思考的是生命、困境、宗教这一人类的终极课题。 他是一位真正独辟蹊径的作家,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这主要不是指文学的实绩,而是指他在艺术上的纯洁性和独创性。

(本文是《听史铁生的生命故事》丛书的导语) )。

图书介绍

听史铁生讲生命故事(全套3册) )。

绿色的梦+想念地坛+老屋小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录了《老屋小记》 《绿色的梦》史铁生小说的代表作。 其中《奶奶的星星》于1984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作者对生命形式的思考。 《命若琴弦》故事通过叙述盲人和盲人的悲剧命运,以寓言的方式触及人类生存、死亡、困境、超越等重要主题《想念地坛》所选文章主要围绕作者对障碍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和对人道、爱的理解展开

史铁生的妻子哪里残疾
声明:九心理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aozl@nbrjwl.com